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傳統文化:滿即覆 虛方端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欹器”當為古代盛酒用的一種器具,倒入的水少呈傾斜之狀,水適中則端正,如倒滿水則會立刻翻覆。古人喜歡以“欹器”置於座右來警示自己不要自滿。據說這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座右銘”一詞的起源。

傳說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欹器”,總是放在自己座位右邊,用來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在齊桓公死後,後人在他的廟堂裏也同樣安放了“欹器”。

有一次,孔子在齊桓公廟裏看到座上擺有“欹器”。於是叫子路倒水進去試試,果然水倒滿後“欹器”立刻就翻覆了。孔子感慨道:“唉!哪有裝滿了而不翻覆的呢?”子路請教有無保持“滿”的狀態的辦法,孔子說“持滿之道,挹而損之。”“挹”是舀取的意思,意為從裏面舀一些出來,以使它不致傾覆。並以此為例,教導弟子以歉卑待人處事的道理。孔子後來也請人做了一個“欹器”,放在座右以警戒自己。

《文子》中說:“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沖即正,其盈即覆。”這裏的“侑巵”指的也是“欹器”。據史書記載,南北朝時,祖沖之也曾為齊武帝的兒子蕭子良做過“欹器”。晉朝杜預曾經也制作“欹器”獻給武帝。清朝鹹豐皇帝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幾案上也擺放著“欹器”,並且上面還刻有 “滿招損,謙受益”的銘句。

古人如此看重“欹器”,實質看重的是歉卑,不自滿的美德。“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這是明朝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對自滿驕傲這一弊病的認識。自滿其實還是出於一個“私”字,他會讓人固步自封,會讓人自以為是,會讓已有的成就毀於一旦,我們不能不謹慎。明儒者朱舜水為此說道:“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