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登古樓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百志【明心網】古人登高必賦詩。我曾以“獨登古樓”為主題,寫過一首古詩〈別南海〉:“南海荷塘尋芳早,倚天平遠看蓮池。靜坐如山僧不動,鐘鼓雷鳴風吹急,佳友乘鶴飛天去,欲待蓮香花開遲,獨登古樓兩行淚,善解南海未了緣。”
登樓的心情是很獨特的,直接抒發的便是詩人最最掛念在心頭的事物!
先看杜甫的詩。他在七律〈登高〉中有其中兩句:“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一直在我心頭回繞著!這是盛唐詩人登高的感觸,多少寂寞心事都寫在這首詩裏了!
其實,詩人最大的性格便是寂寞。杜甫更是寂寞的典型。因為,他總是懷古以觀當世,這麼“不合時宜”當然是會很寂寞的了!
他想起風流儒雅的古代楚詩人宋玉,便感到“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東北烽火連天起,他“漂泊西南天地間”,來到古蜀故地,寫下多少思念諸葛亮的詩?“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這麼優美典雅的詩,這麼心儀諸葛亮的風采,真是文學天才。
杜甫如此懷古,能不寂寞嗎?
他多次發出寂寞的呼喊。他夢李白中寫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其實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悲歌!
不同於李白天性熱愛天涯,遠離朝廷。杜甫的心是入世的,他是屬於朝廷的,因此他的寂寞來自於當世的烽火忠臣之心。由於戰禍,他這一介書生只得顛沛流離:“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回顧自己的年老與病痛,他只得哀嘆:“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大唐的軍隊收復了黃河南北,他竟高興的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他的天真不減,字字都是忠!
這樣一位詩人,我們不難想見他登樓時,絕不會是“念天地之悠悠”;也不會是感嘆“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出世情懷,當然也不像宋朝人那樣寫意,說甚麼“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他的登樓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萬方多難指的是國家正遭受安史之亂,自己卻在這裏登樓,絲毫無法發出“登高,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感受!
此為杜甫之得“詩聖”之名者也!
回到我的登樓詩。那是一段記憶!
南海,指的是南海學園。古樓指得是,歷史博物館。荷花六月才開,我在四月來到了古樓之頂,觀看未開的荷花池。
我安坐在樓中,卻耳聞鐘鼓雷鳴之聲;想要等待六月荷花盛開,形勢卻又不得不離開我對古樓的眷戀。於是,我寫完了這首詩,送給樓中的朋友。
幾天前,我讀到杜甫的幾首詩。忽然想起當時獨登古樓的心情“寂寞無言,唯有詩之”。
正當本文寫至一半時,朋友邀我赴古樓觀畫。是耶?非耶?真有渺茫難言者牽系之!是以本文雖以“獨登古樓”為題,而終不減當年我登樓時的初心與因緣!@
發稿:2004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