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朱熹的《觀書有感》,還有甚麼故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百志

【明心網】《詩經》是中國古典文學之祖,體裁上分「風、雅、頌」;作法上有「賦、比、興」。所謂「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而後,詩的體裁更多了。不過,作法上依舊不脫「賦比興」三字。賦已經很明白了!此外,作者寫詩多半用「比」的方法,而有寓意其中,有所指涉。所以,解詩不能脫離「賦比興」。

茲以:朱熹的《觀書有感》為例。全詩如下: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值得一提的是,「方塘」,也有版本稱為「古塘」。

如果僅從「賦」,亦即「敘事」的角度去欣賞這首詩,該詩十分平常。該詩之妙,妙在朱夫子融合了「賦比興」三義,表達了自己與道統的關系。

朱熹何許人也?他集宋代理學之大成。理學是甚麼?融合了儒釋道的一門學術化了的「道學」。傳承上古至中古的文化,而予以翻新,朱熹的地位可想而知。他的代表著作《四書集註》上升為儒家經典的地位。這本朱註的四書成了明代以後國家考試用的教科書,其權威與影響之大,亦可想而知。

介紹了作者,再看作者的賦,用甚麼「比」來「興」甚麼義?

「半畝方塘一鑒開」比喻的是甚麼?個人認為:朱熹用「半畝方塘」比喻自己,「半畝塘」有謙虛之意;「方」字是夫子的自畫像。那麼「一鑒開」呢?個人以為:就是朱熹讀書有感的那個「感」字。

所以,「半畝方塘一鑒開」是朱熹自己「讀書有感」啊。而且,這種感還不是「感覺」的感;而是《易經》.〈鹹〉的感:陰陽交感。也就是朱夫子說:他看古書,開竅了,心智已經開了!

朱夫子一起手便破題了!

「天光雲影共徘徊」何解?個人認為:朱熹比喻自己的境界。

古人謙虛含蓄,尤其朱夫子,根本不會去說自己的境界多高。不過,朱熹這句話說得很是高明。解此句前,先了解一點,朱熹是理學大師,理學的知識論有很濃的心論。朱熹之心如果是像明鏡的半畝方塘,那麼「天光雲影共徘徊」比喻一切心外之現象,徘徊來去,都映在朱熹的鏡子上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解這兩句前,先看孟子的一段話:「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他們用活水的本原的意像比喻與啟發道學之本。

朱熹自己是「半畝方塘」,那麼「渠」是甚麼?

這裏有兩種理解,其實也等於一種理解。「渠」可以指朱熹而下的「朱學體系之不同分支」。這些朱學分支為甚麼如此「清」啊?因為,有「源頭活水」來啊!這個源頭活水指的是朱熹自己的「半畝方塘」。

不過朱熹謙稱半畝,從更高的角度看:朱熹這「半畝方塘」也是「渠」。因此,他也比喻了「讀聖賢之書」還他自己的是「源頭活水」。

從整段觀之,朱熹這首詩是夫子自道,他為自己的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定了性。這些話不能明著講,所以朱熹這首詩裏,用比興之意,隱含了這麼多故事在裏面。

讀詩,真好玩,卻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