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馬剛【明心網】近讀古書,讀到不少古人關於“小”的言論,頗令人深思。
“千裏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唐代白居易《續座右銘》中說,千裏遠的路程要從腳下走起,巍峨的高山是由一點點細微的塵土積聚而成的。
“一指之穴,能涸千裏之河。”清代唐甄說,一個指頭粗的洞穴,能夠使千裏長河的水全部漏幹。
“大害必有小利為之媒。”明代莊元巨雲,大的禍害一定會有微小的好處替它作媒介。
“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宋代陸遊詩雲,用一文錢也能記得清楚分明,還有誰能胡亂講你的壞話、毀謗你呢?
“失之毫厘,差以千裏。”語出《史記》,太史公云:一厘一毫的失誤,細小的錯失,便會鑄成大錯。
《論語·衛靈公》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不忍耐,就會壞大事。這句話告誡人們,應在小事上謙讓忍耐,不要因計較小事而影響大局。
“小利大利之賊,小大禍之津。”語出北齊劉晝《劉子·貪愛》。小便宜是大利益的害敵,貪圖小惠是大禍到來的津梁。
“小善漸而大德生,小惡滋而大懟作。”(宋代黃曦)小的善行一點一點地積累,就會發展形成為極大的美德;小的惡行慢慢滋長,最終勢必導致極大的兇險。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出自宋代楊萬裏《小池》。荷葉才露出嫩綠的尖角,便有戲水的蜻蜓停立在上頭。不可小看“小”。
“一指之寒弗燠,則及於其手足;一手足之寒弗燠,則周於其四體。”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亂幾》。一個指頭感到寒冷而不將它暖和過來,寒氣就會達到雙手雙足;手和腳感到寒冷而不將它暖和過來,寒氣就會遍及整個四肢。
“壞崖破巖之水,原自涓涓;於雲蔽日之木,起於青蔥。”語出《後漢書·丁鴻傳》。沖壞山崖穿破巖石的大水,是從涓涓細流發展起來的;直上雲霄遮天蔽日的大樹,是從青綠的幼芽長成的。
“積羽沈舟,群輕折軸。”語出《戰國策》。羽毛積累起來能把船壓沈,輕的東西多了能把車軸壓斷。
“涉泉者溺,遇水者渡。”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陰察》。從泉眼上趟過的人往往淹死,面臨一片大水的人則能渡過。喻小惡不加警惕,足以害命;大惡觸目,心有所戒,故可避免。
“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語出《淮南子·說山訓》。看見一片葉子雕落,就可以知道快到年末;看見瓶中水結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說明以小可以見大,將微可以知著。
《荀子·大略》說:“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大事不會做,小事又不去做,這是亡國滅身的道路。
“一日一錢,千日一千。”語處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一錢斬吏》。
“數千金拮據而成,數十金零星而盡。”清代朱舜水語。數千斤黃金,只要節儉,也可以積攢起來;數十斤黃金,如果零零碎碎地花,也會花完。喻積少可以成多,忽小能夠費大。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無法走到千裏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海。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語出《冠子·天則》。一片樹葉擋住眼睛,就看不見泰山;兩粒豆子塞住耳朵,就聽不見暴雷。喻被小事所蒙蔽而看不見大的,遠的。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開始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塊塊泥土累積起來的;千裏行程,是從走第一步開始的。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一錢斬吏》。持之以恒,用繩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水珠雖小,天長日久也能把石頭滴穿。
“小懲大誡”:受到小懲罰,以後吸取教訓,不犯大錯。
“小癡大黠”:語出陸遊詩《出遊》“小癡大黠君無笑,買斷秋光不用錢。”指小事糊塗,大事聰明。
“小隙沈舟”:語出《關尹子》:“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小小的縫隙也能使整個船沈沒,喻差錯可以釀成大災禍。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曾國藩說:“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都是由小到大:嬰兒長成大人,小苗長成大樹,小溪匯成大海,小石堆成大山,小磚壘成大廈,小路拓為大道;也可以小失鑄成大錯,小疾成為大病,小火釀成大災,小誤釀成大禍,小撈撈成大貪,小偷偷成大盜;還可以小學生成為大學生,小技術員成為大科學家,小民變成大款,小官升成大官,小角色成為大英雄,小演員成為大明星,小人物變成大人物……
無低就沒有高,無短就沒有長,無輕就沒有重,無細就沒有粗,無窄句沒有寬,無少就沒有多,無冷就沒有熱,無軟就沒有硬,無薄就沒有厚,無慢就沒有快,無冬就沒有春,無西就沒有東,無壞就沒有好,無臭就沒有香,無苦就沒有甜,無死就沒有生,無小就沒有大,……世上萬物均是小中孕著大,大中含著小,小小大大,大大小小,組成了這個變幻無窮的世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看不起這一點一滴的“小”,因為它常常是大的胚胎,大的萌芽,大的起點,大的搖籃,大的源頭,大發祥地……
發稿:2004年12月5日
更新:200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