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平:雜談暴君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張曉平【新生3月1日訊】話說公元3世紀時,古羅馬有一暴君,名叫克勞多斯。他非但殘暴地壓榨本國人民,還連年發動對外戰爭。因此,那些被征召上戰場的人們一片怨聲載道。男人們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庭。小夥子們不忍心與自己心愛的姑娘分手。對此,暴君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竟下令不許人們再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經訂婚的青年也必須馬上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地被迫告別了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而黯然神傷。
此時,在離那暴君宮殿的不遠處有一座神廟,裏面有一位修士名叫瓦倫丁。他對暴君的如此虐行極為不滿。當一對情侶偷偷地前來請求他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許多的人都來到了這裏,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中。克勞多斯又一次雷霆震怒。於是,士兵們沖進了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邊抓走投進地牢。盡管有許許多多的人去哀求暴君赦免,但都無濟於事。瓦倫丁最後在地牢中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人們將他安葬在了聖普拉教堂。這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為了譴責暴君,紀念這位高尚的修士,人們將這一天定為情人節,也稱瓦倫丁節。
回首中國,暴君秦始皇在兩千多年前吞並六國後,視人民為奴隸,大肆強征兵役和勞役,為自己修建阿房宮、修建陵墓和修長城以鞏固自己的政權,致使有上百萬人死於非命。秦始皇還極為殘酷地用刑法折磨人民,諸如誅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鑿腦袋、抽筋、下油鍋、五馬分屍、千刀萬剮等,並焚書坑儒,鉗制思想,摧毀了諸子百家的先秦文明。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暴君,幾千年來在中國仍舊倍受著人們的尊崇,到處是“千古一帝”的作品頌揚。當代,就連那曾經以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自居的毛澤東,在得到天下後,也躍躍欲試地想做秦始皇。1965年底,在毛澤東準備發動民族大浩劫、對中國人民實行封建法西斯專政的前夕,他致詩郭沫若,詩云:“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商量……”。這就嚇得那極具政治敏感力的郭沫若,趕忙於1966年上半年又是要辭官、又是要燒掉自己所寫的全部書籍(1966年1月27日,郭沫若致信中國科學院黨委,提出要辭去自己有關中國科學院一切職務的請求;郭沫若並於當年4月14日在第3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擴大會議上宣稱“自己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後來,郭沫若還一直慶幸自己的小聰明使自己躲過了“文革”暴政的一劫呢!
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思想的大量湧入——堵也堵不住,民主、人權、平等的意識型態,在新一代的中國人中間有了較大影響。這使傳統中國的帝王崇拜思想受到強有力的沖擊。對此,那些封建暴君亡靈的衛道士們,如喪考妣般地難受。在這樣的形勢下,由張藝謀導演的以歌頌秦始皇為主題的大型影片《英雄》的出籠,就是妄圖以集大成的形式不僅宣揚秦始皇是真正的歷史大英雄,而那些“風瀟瀟兮”謀刺暴君的荊軻一類的志士仁人,則都是不識時務的小醜;還希冀著這部所謂的大片,能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評得大獎,以此使那傳統的中國對暴君的意識形態,能在國際範圍內建立市場。這真是21世紀的一場鬧劇,但決不是中國人的光榮!
從古羅馬人對反抗暴君的修士瓦倫丁的傳揚,到今日之中國人仍在依依不舍地對暴君秦始皇津津樂道,人們不能不看到,這真是對暴君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在不同民族的歷史上所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前者譴責暴君,頌揚反抗暴君的人士,於是,暴君在自己民族的歷史上逐漸減少,到最後消失,社會走向民主與進步;後者,中國人對暴君的尊崇長此以往並樂此不疲,結果導致了暴君、暴政在中國的歷史上綿延不斷,至今不絕。看來譴責暴君的民族和尊崇暴君的民族,最終都嘗到了自己的果實。
(民主論壇)
發稿:2003年3月1日
更新:200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