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孔子求樂於萇弘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註:孔子是東方最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鑄成了他在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地位。他的思想,至今仍獨步於人類世界,不衰不墜,弟子們把孔子的談話,編纂成書,那就是中國文化的寶典-論語。它不但是中國人的聖書,也對世界文化造成重大的影響。在政治方面,則以建設禮義之邦,解救人民痛苦為依歸。而他那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尤能開萬世太平,令人向往,所以後世的人,尊崇他為至聖先師。一次,在洛陽的期間,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拜訪萇弘,請教樂的問題,萇弘很敬仰孔子的學問道德,曾經對別的朋友說:「我看仲尼這個人,儀表堂堂,態度謙和,記憶力強,博物不窮,好像見到了聖者興旺的徵象。」
從洛陽回來,孔子的名望更高了,來請求入學的弟子更多了,這個時候他是三十歲。有一次魯國的太廟舉行祭祀大典,臨時請他去擔任助理,因為他沒有做過這種工作,所以每樣事情他都很慎重的請教別的祭師,而招來背後的批評。
他的學生子路為了這件事情很不高興,孔子說:「這一次是太廟榮典,一切需要敬謹,那些儀式雖然我都知道,可是為了慎重起見,還是樣樣要問個詳細確實,這才叫做禮。」子路恭恭敬敬稱是。孔子又說,順便再告訴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不知並不是可恥的事,不知道而假裝知道,才是可笑的事呢!」
更新:2013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