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包公不持一硯歸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6月23日訊】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稱包公)被調來端州做地方官。他到任不久,便聽說歷任地方長官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苦不堪言的事。

為了弄個究竟,有一日包公特意穿上便服,約了當地一名開明紳士徐樂天,一起前往硯工最集中的黃崗村,了解硯工的生活情況。他們進了村,就聽到從一間小茅棚裏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音。走近一看,只見硯工們三三兩兩,正在聚精會神地鑿硯坯、刻圖紋。包公瞥了一眼,只見茅棚破破爛爛,不堪風雨,硯工們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

這時一個老藝人邊雕刻邊嘆氣,埋怨官府要硯多而付錢少。有的年輕藝人還大罵官府沒良心,不管硯工死活。他們的話,包公一一記在心裏。

回到衙門,包公立即派包興去找經辦貢硯的書吏張考文。這個張考文做了10年書吏,專用端硯孝敬上司,博取主子的歡心。他一聽包公問起端硯的事,頓時眉飛色舞,以為包公同他的前任是一樣貨色,便阿諛奉承地奉上一個優質硯臺,並討好他說:“今年上邊要的貢硯我已準備好了,大人交往需用的,我也心中有數。這塊硯請大人收下,其余的我將陸續送上。”

包公一聽,心裏全明白了。本來上面規定,端州每年只送十塊貢硯(據宋元豐王存著《九域志》稱,“端州歲貢硯十”),而地方官吏層層加碼,擴大貢硯數目。這沈重的壓榨剝削,害苦了硯工,中飽了私囊。他越想越氣,臉色鐵青,把張考文送上的端硯“砰”的一聲摔在地上,嚇得張考文頓時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鐵面無私,於是跪地叩頭求饒。

包公讓張考文把歷年經辦貢硯的情況作個說明。張考文不敢隱瞞,便一五一十地把貪官、劣紳借進貢端硯為名貪汙勒索、加重硯工負擔的實情招認出來。

包公針對這種弊病,專門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這份告示,反映了群眾的心願,開明士紳也表示擁護。經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傳之百裏以外。

據傳,包公離任時,端城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紛紛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了。官船在一片贊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船過羚羊峽卻風雲突變,烏雲翻滾,濁浪排空。

包公感到事有蹊蹺,心想莫非手下人背著自己私受賄賂,藏於船上?他馬上命家人包興把隨行人員叫來身邊查問。他的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我們離開端州之前,紳士徐樂天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個,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

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這塊端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鴝鵒眼碧綠晶瑩,果然是方好硯。但包公一拿到手,連看也沒看一眼,隨手將端硯拋到江裏。

說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船開行不久,就在端硯下沈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裏,順流而下,一片黃光,後來也成為沙灘。

據說現在廣利鎮的“硯洲”和沙浦鎮的“黃布沙”就是這樣形成。硯洲和黃布沙離羚羊峽不遠,在廣州至肇慶必經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硯歸”之說,在《宋史·包拯傳》中確有記載,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無私,為群眾所贊頌,連端硯也增添了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