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會千古吟誦--千年遺夢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王一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淒淒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黃鶴樓》

這首詩被推為唐詩中七言律詩第一首,稱為千秋絕唱的奇作。的確,前四句巧用黃鶴的神仙故事與黃鶴樓連用,一氣呵成,抒發懷古之豪情,白雲千載,鶴去樓空,緊接著後四句拉回現實,日暮黃昏,憑樓遠眺,煙波迷蒙,愁腸萬種:何處是故鄉?當年譽滿天下的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見此詩而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然擱筆,無作而去,令後來的墨客騷人望而止步,使這首詩更添了奇異的風采,成就了唐詩中的一段佳話,為空前絕後之作。歷代多有贊譽謂:氣格超然,不為律縛,不拘對偶,縱筆揮灑,純以韻勝。

當然不論是手法或意境都堪稱唐詩中的上乘。精彩之處在於這首詩引出的黃鶴及黃鶴樓神仙故事激發了歷代文人內心的真實渴望,那是對根植於整個中國本土文化的尋道夢的共鳴:修道成仙是多麼令人神往!在早期的歷史中人們親眼目睹修道人成仙是頗為自然的現象,《抱樸子》、《神仙傳》等書中多有記載。當修道人修成的時候,天門為之打開,修成的道人“白日飛升”-- 即大白天飛升而去,或有仙鶴等吉祥物下世載著仙人遠走高飛,這種景象美妙而殊勝,為世人所向往,黃鶴樓就是當年的仙人子安乘鶴經過此地後而建,可見人們對於得道成仙的敬仰。

歷代的文人求道者不計其數,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李白少年時便遍訪名山,求仙尋道。唐詩中的文豪很多都是修道的,然而時代變遷,能修成的仙人亦越來越少:“黃鶴一去不復返”,再難見到那可遇不可求的殊勝景象了,僅留下這個美妙的故事和這個佇立黃昏之下的空樓,這怎能不令人謂然長嘆?何處是歸宿?何處存真道?大江東去,逝者如斯,愁煞尋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