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氏家族為大禹守陵四千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關捷會稽山,位於浙江紹興城東南6公裏處。據《尚書》、《詩經》、《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先秦典籍的記載,華夏始祖黃帝的玄孫、偉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就埋葬在這裏。禹下葬後100年,山下的村莊就叫禹陵村了。
每年的六月初六,禹陵村的村民們都要舉行古老的祭禹儀式。據大禹的第141代孫姒紹品、第142代孫姒大牛講,儀式是禹的兒子姒啟當政時創制的,一直流傳到今天。
相傳農歷六月初六是禹王的生日,因此,祭祀就顯得格外隆重。祭祀從這天夜裏開始。夜幕剛一垂下,禹陵前立即變成人的海洋。香煙繚繞、燭光飄搖之中,人們跪在地上,無論是白首的老者,還是黃發的幼童,神情都是那麼肅穆。他們一聲聲地呼喚祖先禹王的名字,吟誦著流傳了四千年的“經文”───“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姒大牛說,此歌名叫《五子之歌》,為禹的五個孫子所作,歌詞大意是頌揚禹的功德。歌聲字字句句傳情,一直唱到次日淩晨3時。那一夜,會稽山的山上山下彌漫的是上古時代的遺風流韻。
姒氏家族的人向筆者出示了一部《姒氏世譜》,這是一個備受科研機構關註的珍貴文獻。該譜曾被南宋著名文學家王十朋修正過。王十朋官至龍圖閣學士。龍圖閣為宋代名閣,其中主要珍藏皇帝禦書、典籍和全國各姓的世譜等。紹興的姒氏族人請他幫助修復世譜,主要是因為他能夠飽覽一般人難以見到的各種世譜和文史資料,從而補充姒氏代代相傳的世譜的不足。果然,這位王十朋拿出了一部珍貴的皇家藏本《姒氏世譜》。官本與民本的合一,這就是現在被中外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姒氏世譜》了。
譜中記載,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他從舜那裏繼承王位後第十年,即公元前2024年冬天,他也像堯舜那樣從首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或太原市或河南安陽)出發向東南狩獵巡視。他來到了妻子女嬌的故鄉茅山,這裏是古越人一個重要的活動場所。隨從們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給他造了一個極其簡陋的行宮,即一個草房子,院子的正中樹了一桿巨大的龍旗,龍旗之下,插著一柄象征王權的玉鉞。他就在這樣的行宮裏住了下來,並傳令四方諸侯,務必在次年的春天來到茅山,他要考核大家的政績。春天到了,禹在茅山上大會各路諸侯,對政績突出的進行了封賞,同時也殺了一個不守政令的防風氏。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幹部考核”,禹將茅山改為會稽山。會稽即會計,就是考核功績的意思。
秋天到了,這位白發蒼蒼的八旬老人對臣下說道:“我恐怕要死在妻子的家鄉了。把我葬在這會稽山上,使用蘆葦做槨,桐木做棺就可以了。墓穴不要挖得太深,下面不要觸及泉水。不要為了埋我而勞役這裏的人民,更不要因為我的墓在這裏就不讓民眾耕種這塊田地。這樣我才安樂。”公元前2023年夏歷八月,禹病逝於行宮裏。王族及大臣們根據他的遺囑將他“深埋簡葬”在會稽山的北麓。
陵旁至今還留有一塊巨大窆石(古時下葬用的一種石頭,上端帶有一圓孔為系繩所用),石高2.04米,底圍2.30米。這可能是禹陵村裏惟一可以看到的夏朝的文物了。石上有歷朝歷代的題刻,東漢以來的最為清晰。
禹的兒子姒啟繼位後,在禹陵的北面立了宗廟,每年春秋進行兩次大規模的祭禹活動。然而,到了他的兒子太康時,由於遭到後羿、寒浞的相繼篡位,使祭禹活動斷絕了40年。夏朝的第六代君王,也就是禹的六世孫少康繼位後,為使祭禹的活動延續下去,就封他的庶子姒無余為越王,命他率家人在會稽為禹守陵,並主持春秋兩季的祭禹。所賜田地可以不向國家上繳稅收,而全部用在守陵的日常開支和祭祀上面。這樣,姒無余就成了姒家第一個為大禹守陵的人。在緊靠禹廟的西北側,姒無余和他的家人住了下來,漸漸地這裏就成了一個禹陵村,村民從古至今全部為姒氏。
禹第141代孫姒紹品今年已經83歲,他每天仍要在禹陵前走來走去,嘴裏說著誰也聽不懂的古越方言。
這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家庭。
(節選)
發稿:200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