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7月1日訊】不誇張的說,所有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國文化沒因戰爭或其它原因中斷,而保持了數千年長期無間斷的連續。中國的遺產是令世界艷羨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早在混沌的人類啟蒙時代就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西方的哲學首先是由柏拉圖系統創立的,到笛卡爾時,他繼承了柏氏的思想,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理性觀點,在理性思想者的眼中,感觀是被懷疑的,世界分為精神與物質兩元性。
但西方哲學愈發展後,亞裏士多德首先駁斥了理性的觀點,於是又引出了感性理論。
直到今天,可謂說各種思想繼承延續,百花齊放。但奇異的是,中國古代一位長須老人在退隱時所做的一篇不過五千言的《老子》一書,西方的哲人無論是用二元性或是一元性,都無法解釋清楚。只能說,西方的哲學起於辯論,故註重理論的建立。而中國的哲學思想一開始就與人性本身,宇宙萬物有深層聯系,人的感情無比復雜,用語言及理論解釋,顯然就相形見拙了。
如同老子所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的真理,就不是我們平時知道的真理,也就不是道了。事物造型奇特莫觀,乃天之所至,直至人命其為物,它也就不是本來的那件自然了。
老子的哲學中,體現著自然觀,他把宇宙本體論為道,意指真理。他的書中有著明顯的沖和原融,“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對待世界,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老子眼中的聖人俱是道沖,而用之則不盈。老子的思想博大精藏,歷代見仁見智,各是其是,漢初沿老子之學,以無為而治後漢唯思老子之玄虛,或以之為哲論,兵法,仙機,氣功,不勝類舉。老子如龍,能升能隱,能大能小,後世之人隱遠遠望矣,無人可及其一二分。
發稿:200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