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舜文化之思索:德為國民素質脊梁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11月6日訊】舜幼年喪母,其父兇惡,後母愚昧,弟弟驕橫,最終舜以德報怨,忠孝感天地,泣鬼神。湖南寧遠縣曾是一個宗族矛盾升級、流血沖突不斷的地方,因為舜帝的道德教化,如今是青少年讀書求學成風,青壯年外出打工成風,打工歸來創辦企業成風10月24日至26日,即新世紀的第一個重陽節前後3天,湖南省寧遠縣舉辦了首屆中國九嶷山舜文化旅遊節、公祭舜帝陵大典以及全國以德治國方略與舜文化研討會。這是繼去年9月9日由管轄寧遠縣的永州市在這裏舉行舜帝陵公祭大典之後的第二次重大活動。東方網報道,兩次大典的規模都相當隆重熱烈,盛況空前。有從中央到地方的上百名官員,有海內外專門組團的數千代表,有蜂擁而至的十萬群眾,沈寂的寧遠大地因此而沸騰,崴峨的九嶷群山因此而慟憾!
有人問:一個人口眾多、地處偏遠、經濟落後的寧遠縣,為什麼要辦這樣的大事?為什麼要把九嶷山舜文化這張王牌從本土一直打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只有三十多歲的縣委書記蔣善生回答說:九嶷山舜文化說到底就是德的理念,它凝聚人的精神,升華人的素質,帶來政通人和萬事興。
記者憑著這個“理念”去探索,透過寧遠人狂熱與理智的交融,政治和經濟的變遷,看到了一條中華民族的血脈,摸到一副中國人真正的脊梁,領悟出了這血脈與脊梁的支撐就是一個大寫的“德”字!
一篇天大的文章───九嶷山
原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秦光榮在《悠悠九嶷情》一文中認為,寫九嶷山的大手筆古往今來層出不窮,但最“得益於二位偉人,一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他晚年南巡九嶷,每一道溝坎小溪,每一道山梁小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為九嶷他流盡了最後一滴汗一滴血,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千古絕唱《南風歌》。另是當代偉人毛澤東,他的一首《七律答友人》,寫盡了九嶷山的萬般秀美。隨帝子飄動的白雲紅霞,乃至血淚滴蝕而成的斑竹枝,無不溢泛出九嶷山的靈氣,牽動著華夏兒女無限的遐想,綿綿的思念。偉人的情懷,偉人的氣概給本就美侖美奐的九嶷增添了豪邁、雄渾和神奇。”
無疑,九嶷山系千古名山。它因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而成為炎黃子孫向往的聖地。有人戲言,它更因為偉人毛澤東為九嶷山打了一個“天大的廣告”而使這座雄偉的群山更加名揚天下,“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智慧而勤奮的寧遠人之所以把九嶷山這篇天大的文章一直作下去,按老百姓的說法,就是因為舜帝為華夏兒女的祖祖輩輩“積了德”。這個76萬人的貧困大縣,為了開發九嶷山,已勒緊褲腰註資3億元以上:修復了氣勢為全國罕見的舜帝陵和文廟,修築了人們進入九嶷的高等級公路,開放了紫霞巖等10多處中外著名的人文觀景。隨著洛(陽)湛(江)鐵路、貴(陽)福(州)鐵路、衡(陽)昆(明)高速公路的開工和永州機場的通航,九嶷山就會真正成為世界的九嶷山。這篇文章作得如此之大,為的就是揚“德”。
又一篇天大的文章───舜文化
九嶷山不在高,有舜帝則名。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載體,舜文化是九嶷山的靈魂。
舜乃我國上古五帝之一,據說生於公元前2372年(《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載舜約生於公元前2179年),為顓項的後代瞽叟之妻握登所生,北方冀州人,姓姚名重華。舜年二十以孝著稱,三十時被當時的最高權力機關四嶽推薦為帝。暮年將帝位禪讓給與之有殺父之仇的鯀之子禹。他一生為政以德,天下為公、德化孝感眾生,當代為人敬仰。舜百歲時到南方打獵,死於蒼梧(湘西境內)之野,葬於九嶷。“巡狩去不返,煙雲愁至今。”是後人對舜無比懷念的寫照。
舜文化由舜的功德思想與實踐演化而成。沿引中共中央黨校權威人士張虎林教授在“以德治國方略與舜文化研討會”上的表述:“舜文化是原生性道德文化,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道德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舜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母源。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即是仁孝篤祀的重德精神,它不僅對中華民族有強大的凝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各民族產生重大影響。仁孝之風,造就了中華民族謙恭禮讓、和睦相處、友愛互助、尊老敬賢的高尚品德,其升華後的最高準則是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平共處。”
寧遠縣的一位老同志給記者講了兩個故事。一是關於舜帝,舜帝幼年喪母,父親兇殘,後母愚昧,弟弟驕橫,都曾圖謀殺害他。但他卻力盡孝道,以德報怨。他繼帝位之後,對父母關愛有加,對弟弟委以重任,終到創造了一個和睦相處的家庭環境,於國於家,都不愧德治的典範。另一個故事說,寧遠縣曾是個宗族械鬥不斷的地方。過去,一味講“法治”而忽視教化結果械鬥愈演愈烈。這些年,他們向群眾推行舜文化,講仁孝之風,講和謙之禮,民風大變,不但大殺大鬥沒有了,就連小吵小鬧也少見了。寧遠縣這幾年的祭舜大典,每次都有數萬遊客出入,但無人遭遇不測,原來的南蠻之地變成了“禮儀之邦”,好一個“德”字了得!
更是一篇天大的文章───德治理念
記者通讀了一遍“以德治國方略和舜文化研討會”的32篇論文,或論官德,或論人德,或論孝感,或論愛心,或論價值觀,或論致富觀等等,篇篇文章都使人耳目一新、茅塞頓開。
記者又回到一個老問題來采訪縣委書記蔣善生:一個基層縣、特別是一個貧困縣,研究舜文化、研究以德治國有現實意義嗎?
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宣傳九嶷山,弘揚舜文化,實施以德治人,這是創新全縣一切工作的總思路。他在研討會上以學者的身份交流了一篇論文:《舜文化與德治理念》。分述云:舉賢能,德為先───用人的基本原則;開言路,納忠諫───明德修政的重要舉措;行仁政,重教化───舜帝德治理念的核心;勤政愛民───舜行德政的終生實踐;修身立德───推行德治的人格基礎。有史鑒、有觀點、有實例,令人折服。
縣裏的另一位作者周九宜還談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實行“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方略中的重要一環,其中必須借助舜文化中的“護農、興農、穩農、助農”理念,正確處理好“三農”問題,切中了中國問題的中樞神經。
改革開放以來,寧遠縣青少年讀書成風,青壯年外出打工成風,打工仔回鄉辦企業成風,人們把這幾股“民風”歸結於“德的引導”。
現時負擔不輕的寧遠農民,為祭奠舜帝,需錢出錢,要人給人,有力出力,無怨無悔,無一人因這個“攤派”而躲避,而告狀,人們也把它說成是“德的引導”。
還有人這樣提出:
如果把“依法治國”說成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一只手,那麼“以德治國”就是另一只手;
如果把“依法治國”視為初級的治國方略,那麼“以德治國”就是高級的治國方略;
如果把“依法治國”比作對人體疾病的診治,那麼“以德治國”就是對人體疾病的預防。
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有德者昌,無德者亡。寧遠人都知道這些道理。
還是孔子在《論語》中說得好:“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斯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用道德治理國家,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己安穩地坐在位置上,別的星辰都會環繞著它。
我們的世界呼喚北極星!
發稿:2001年11月6日
更新:2001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