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聽假話的人”說開去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湯恩宇話,是人說的,也是讓人聽的。話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愛說不同的話,也愛聽不同的話。
唐玄宗是個愛聽假話的人。安祿山說自己肚子裏有一顆赤誠之心,唐玄宗聽後,洋洋得意,頗有點飄飄然,被安祿山的甜言蜜語所陶醉。殊不知人心隔肚皮,直至安祿山高高舉起反唐旗幟時,才從蜜語中驚醒,以至差點送了自己的老命。唐朝第二個皇帝唐太宗,重用直言不諱的魏征。每當魏征指出他的缺點和錯誤時,他不是諱疾忌醫,而是聞過則喜,使大唐天下國富民強,繁榮昌盛。
同是唐朝國君,同為李氏子孫,為何唐玄宗禍國殃民,而唐太宗時卻國泰民安?同為大臣,為何安祿山遺臭萬年,而魏征卻留芳百世,彪炳千秋?原因是一個愛聽真話,另一個愛聽假話;一個愛說真話,另一個愛說假話。人們對愛說假話的人深惡痛絕,對愛聽假話的人更是義憤填膺。
我國極負盛名的大詩人辛棄疾,在一次宴會上,一位歌女演唱了他的兩首新作,眾人贊不絕口,他本人也是心花怒放。在贊嘆聲中一位少年卻霍地站出來說:“大詞人,您的詞中用典太多,太不大眾化了。”少年直言不諱,真是大煞風景,眾人愕然。但辛棄疾卻十分歡迎少年的坦誠批評,便向少年施禮致謝,並提筆修改自己的新作。
辛棄疾之所以能成為一代詞人,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點就是能愛聽真話和具有聞過則喜的精神。
說真話,聽真語是人格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道吾好者是我賊,道吾敗者是我師”。這話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並非沒有道理。所以我們做人不能像嘴裏的泡泡糖一樣,經過別人的吹捧,便得意忘形。更不能像喜鵲那樣,用說謊的甜言蜜語來攫取榮譽。
發稿:2001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