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水問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人類進入21世紀,面臨著許多上一個世紀存留的問題,「水」就是一項事關人類基本生存的問題。現代社會,從產業、經濟以及社會活動,莫不和水有密切的關系。近年來,因為洪水、旱災而引起的災害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對於人口不斷增加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充分而清潔的淡水,更是逐漸吃緊,各國莫不努力發展與投資水的開發利用。此外,水循環的地域之間,常常引起國際間的紛爭。以撒哈拉沙漠周遭缺水的非洲國家為例,因為尼羅河、三比西河、尼日河,及維多利亞湖而產生的潛在區域性沖突,就為彼此間經濟合作埋下變數。
此外,人口遷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都市化與水源的開發,都需要國際間政府的政策合作,才能根本解決。國際組織、聯合國及非政府組織,對於缺水洪水引發的災難都有相關的援助方案,在今年各地乾旱頻傳之際,讓我們一起從自然與人文的角度,分析亞洲區域性的水問題。
全球水汙染嚴重
水汙染是全球性的現象,即使在水源條件品質都最佳的美加地區,仍然存在一些湖泊優氧化的現象,而在世界其他各地,水汙染的原因,則和發展程度緊密相關。
在缺水的非洲北部,如阿爾及利亞、埃及、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存在著因為人口成長帶來的淡水汙染。非洲是全世界因為水汙染而導致傳染病(如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最高的國家。
地表水源占百分之六十五的水源供應(EEA,1995a)的歐洲國家。大約百分之六十的都市工業中心鄰近地表水過度使用的區域。導致烏爾河的濕地岌岌可危,地中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海岸也產生鹽化現象,影響水源供應。目前對於大部分歐洲國家,水源的品質是第一優先處理的要項。
在拉丁美洲,依靠水源灌溉的農業,和地表水之間則產生了一個循環的汙染。化學的汙染物質汙染了許多河川,連帶影響一些沼澤濕地的生態平衡,以南美熱帶雨林分布之廣,對全球的生態環境的影響仍待評估。
亞洲的水文條件
亞洲有廣大的乾燥和半乾燥地區、潮濕的赤道氣候。有好幾條世界上有數的大河,如恒河、布拉馬普德拉河、長江、黃河、葉尼塞河,和島國上的小河流。有廣大的天然湖泊,因此,地表水,是淡水的主要來源。
由於河川流水量的不穩定、距離水流區的障礙性,和集水區地點的缺乏,僅有部分的可更新的水被利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雨量充沛和新加坡的水源獲得量的缺乏就有天壤之別。位於西亞的阿富汗與伊朗由於乾燥的自然環境,經常處於周期性缺水的困境。而中國和印度,面臨的缺水問題,據推測主要還是因為人口密度太高。
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國家,主要包括農林礦及工業汙染。在南亞、東南亞地區、大洋洲和中國的淡水病原汙染,相當嚴重。由於病原是由未經處理就排放到河流中的汙水造成的,由此而衍生的湖泊優氧化,更是使飲水問題雪上加霜。除此之外,工業化地區由於礦物性排放物排放到鄰近河流,也造成了區域性的河川重金屬汙染。
土壤因海水滲入所引起的鹽化問題,在一些島國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以泰國為例,曼谷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的地層下陷,在過去20-25年中,達半公尺多,在雅加達也有相同的現象。因此,而加重了都市內的排水不良的問題。在孟加拉,土壤鹽化和沈積作用多半是因為河川上遊水源的減少。
隨著人口的增加,都市化和亞洲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對於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可是,淡水的存量卻日益縮減。先進國的新加坡,同樣處於水源缺乏的狀態,只能仰仗馬來西亞的水源供應,新國政府為水問題大傷腦筋。預計在二十年內,亞洲的淡水供應量將是一大問題。
臺灣
生活在臺灣的人,比較感受不到乾旱的嚴重,也體會不出為水而戰的心情。不過政府的美濃水庫方案,就遭到地方人士以環保為由的反對。這和日本經驗有類似之處。以日本為例,由於本身天然的地面水資然豐富,再加上降水量充裕,國內的上水道、下水道設施的完備,無論是防災治水的救援援助都很有規模,水資源的問題,就更加環保取向,對於未來水庫的新建,就容易出現兩極化的意見。
此外,臺灣的水問題只是全球性工業發展的水汙染現象之一。不過許多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安全。在臺灣沿海養殖業超抽地下水的問題、一些河川被汙染物(如養豬、非法傾倒)汙染的問題、以及中南部乾旱缺水的現象、屏東地區水質保護區內發現大量的有毒廢棄物等,不只是現代的水問題之一環,還牽涉道德人心變化的文化問題。
此外,臺灣地區每年地下水的補助量為41億立方公尺,但是抽取量卻高達71億立方公尺,等於超抽了十個石門水庫的蓄水量,這個驚人的數字代表著國土內水文土壤環境的惡化,若不速謀對策,恐怕後代子孫禍患無窮。
中國的乾旱
今年,中國從南到北持續乾旱,氣溫普遍升高,中國正面臨五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跨年大旱災,中國旱田受旱情況嚴重。以河北張家口市為例,水庫乾涸,井水淺的用轆轤每次只能汲上一瓢水,打一擔水要費時2個多小時,村民們每天24小時的主要工作就是排隊汲水。首都缺水的嚴重,專家用一句話生動地說明了「如果今明兩年還是枯水年,那麼北京人都得搬家。」
乾旱的原因,除了高溫、降雨量的減少、沙塵暴頻仍外,政策的不當猛於天災。中國有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但只有世界百分之七的淡水。改革發展過熱,卻沒有考量生態問題,產生的過量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濫砍、濫伐、濫牧造成的水土流失,沙漠擴大,無形中加大旱災的程度。此外,工場企業設備陳舊,水的重覆利用率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仍然紛紛開展一些高耗水的工業項目,人為地造成了今日華北東北地區的大旱。
世界的乾旱問題
今年除了中國嚴重的乾旱,東北河川大都斷流,黃河變泥流之外,許多國家也面臨著嚴重的乾旱問題。南韓的乾旱問題已經出動軍方維持支援。而北韓正經歷著歷史上最殘酷的“千年不遇的大旱”,世界糧食署(WFP)上個月說,2200萬朝鮮人中,大部分每天僅靠吃一把米或谷類食物維持生活。美國佛羅裏達州也正在遭受一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也正在乾枯。非洲的坦尚尼亞、大批野生動物因乾旱死亡,四百多萬肯尼亞人正因乾旱而面臨饑荒威脅。連一向水資源豐富的意大利最近也傳出了缺水的訊息。
問題在哪裏
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天災人禍並行而來的原因在哪裏?以北京的缺水問題為例,中國采取的辦法是的「南水北調」,中共水利部長表示,「二零一零年,北京人很可能在家門口就喝到長江水。」可是,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南水也乾涸了,怎麼辦?中華文明的兩大河流,被現代中國兒女無情地摧殘與使用,連年水患或乾旱,是不是在警告我們對於自然環境的漠視。發展經濟是好事,如果能考慮長遠的水生態循環,讓他生生不息,而不是沒水了抽水,抽乾了再調水。這個自然的問題,其實和我們的文化、人心緊密不分。或許,我們應該更虛心地看待自己,才能明白自然警訊的意義吧!
發稿:2001年10月30日
更新:2001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