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德: 評中共的“道德重建運動”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奎德幾個月前,中共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方針,除了官方機構為應酬而敷衍宣傳了一番之外,沒有引起任何值得註意的反響,自生自滅,消聲匿跡了。也許是為了消除國內外對此事虎頭蛇尾的印象,北京日前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在今冬明春掀起一場“道德重建”運動。這場運動部份模仿三十年代蔣介石先生的《新生活運動》,部份模仿六十年代毛澤東的《學雷鋒運動》,以大雜燴式的一份綱要、二十字基本規範、六十字具體規範組成。它嘗試揉合儒家倫理、共產教條和一般公民倫理,來解決中國的價值真空和道德淪喪的嚴重危機。
如果剖析一下那個所謂二十字基本規範,其中的拼湊性是一目了然的: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敬業奉獻”,部份為儒家教義,部份為共產意識形態,部份為一般公民倫理,作為三者的混雜,並無任何新擺設,本來是無足輕重,不值得認真看待的。
但是其雜拼混亂還在其次,更要害的是,這裏有個基本的問題北京無法解決。
北京政府近年來一直信誓旦旦,要建立法治國家。眾所周知,在法治之下,政府的權力範圍是受到嚴格限制的,不得任意僭越。所謂“政教分離”,除了指宗教與政權不得相互僭越各自範圍外,它也有政府無權去強制規定國民的道德生活和精神信仰的蘊涵。因為這違背了憲法所載的公民的思想、信仰自由這些基本權利。在法治社會中,家庭、學校和各種宗教提供了公民的道德倫理和精神信仰的各種指導和選擇。但是,對於成年公民,最終的選擇還是自己個人做出的。那些既當政治統治者,又當道德教師爺,實質上是妄圖成為當代的“政教合一”的“聖王”。其物質於精神之上的極權統治方式,給中國人帶上了多嚴酷的枷鎖,造成了多深重的苦難,沒有人會忘記的!
今日的北京當局,面對人欲橫流,貪汙遍地,賄賂成風,禮崩樂壞的局面,又想重蹈文革時代覆轍,走“政教合一”、由政府來實行“道德重建”的老路了。筆者曾經指出,在中國歷史上,所謂“以德治國”,是「人治」的一種。它依靠統治者和上流階層的道德楷模“垂範”百姓,教化社會。這就是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它也就是儒家說的「德化」。小“草”老百姓必隨統治者君子之“風”而倒,獲得教化。當然,實際的統治方式,法家說得更直截了當——“以吏為師”。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教合一”。
但今天大家都清楚,在很大程度上,當今中國的制度化貪腐,正是各級官員權錢交易的結果,即,正是“以吏為師”的社會後果,即“上梁不正下梁歪”。當今權力不受制約的“君子”“官吏”們,有幾個不是貪贓枉法的?依靠丁關根率領的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建設委員會的官員們來重建道德,搞所謂的“風行草偃”,則只能導致“普天之下,更加糜爛”。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發稿:2001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