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彼得:貪官究竟缺什麼?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貪官究竟缺什麼?他們為什麼要貪汙、受賄? 對這個問題,人們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一種說法叫貪官缺錢,意思是工薪待遇太低,難以維持生活,只有實行高薪才能養廉。清朝雍正之後,最高統治者確立了一種廉銀制度,對外放官員除年薪之外,另加一項“養廉銀”,其數量相當可觀,往往比年薪高出幾十倍。這種企圖改暗刮為明補,借此以改良吏治的良苦用心,並未取得什麼實際效果。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吏,豈能以“養廉銀”這樣的“厚祿”為滿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則民謠,就是對晚清官場腐敗現象的絕妙諷刺,也是對“厚祿養廉”實際效果的最好註腳。現實生活中的貪官,沒有哪一個是因為工資不高、生活貧困而走上腐敗邪路的。原湖南省漣源鋼鐵股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宋煥威,從1992年9月至1997年7月,單獨或夥同情婦先後39次收受賄賂310萬元之多。在庭審所作的“最後陳述”中,宋談到自己墮落的原因之一是工資收入無法滿足其生活,想在退休前撈一把。可是他要滿足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呢?是燈紅酒綠,是紙醉金迷,是嫖娼狎妓。他供養的兩個情婦,一個不到三年時間給了93萬多元,另一個不到一年時間給了52萬多元。工資再高能滿足他的這種“生活”嗎?這些人的待遇再“豐厚”,也不可能遏制貪婪的私欲,他們還是要利用手中權力,瘋狂地吞噬國家財產。當然,最終也逃脫不了法律的嚴懲。
由此可見,貪官們缺的並不是錢,缺的是德。“國之敗也,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所以歷代正直的官吏都十分重視品德修養,一旦道德堤壩被沖毀,人的鑒別力、抵抗力便會迅速減弱以至喪失,不當貪官那才是怪事哩。
還有一種回答更為深刻,一個貪官的母親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據史書載:隋朝時,高潁做了宰相,權傾朝野。當時隋朝的江山似大廈將傾,政權笈笈可危。然而高潁卻只知道對皇帝曲意奉迎,整天陪著皇帝四處遊樂,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有一次,他又要陪皇帝外出遊玩,臨行前問母親家裏缺什麼,以便外出帶些回來。這位深明大義的母親淚流滿面地對他說:“自從你做官以來,家裏什麼都不缺,你富貴已到頂了,所缺者,惟砍頭一項!”“貪官惟缺砍頭”,真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堪稱驚世之語。“多行不義必自斃”,古往今來,哪個貪官能有好下場?當年的劉青山、張子善,前幾年的管志城、閻健宏,最近的戚火貴等,不管當初如何不可一世,到頭來哪一個沒有補上“砍頭之缺”!可見,“無欲則剛,有容乃大”、“不貪為寶”這些至理名言,為官者還是應該銘記心頭的。缺什麼也別缺德,少什麼也別少“砍頭”。
摘自《不寐論壇》
發稿:2001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