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報社論:高行健與法輪功的啟示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31日訊】據明日報29日社論指出,去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流亡作家高行健,即將來臺灣訪問。盡管他先前來過臺灣,臺北的文化圈對他並不陌生,但頂著諾貝爾桂冠的高行健,他的臺北行勢必將卷起開春之後第一波的文化熱潮。這股熱潮能替臺灣的文化生態、文化風氣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恐怕比高行健本人的文學成就更加重要。社論說,一九八七年因政治因素離開中國的高行健,流亡法國的時間超過十年以上。像他一樣流亡歐美的「後八九」中國藝術家,幾年前就已開始在西方主流的文化藝術界嶄露頭角。以美術創作為例,代表人物有擅長顛覆中國文字語言的徐冰、抽象能力精準的谷文達、以爆破技巧聞名的蔡國強等,這股被稱作「後八九中國新藝術」的美術作品,在改革開放初期還曾被港臺畫商向中國海關謊報為地毯,一批批運出中國大陸。時隔數年光景而已,這些「地毯」已經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畫展的常客,他們的作品也能夠跨越地域和語言的限制。
社論表示,「後八九中國新文化」已不再只是華人藝術而已。高行健頭頂上的諾貝爾獎光環,當然是最大、最亮的一盞,這盞光環可說是後八九中國文化新勢力的開花結果。後八九中國新文化的流亡精神不只表現在海外的中國藝術家身上,他們更明顯的貢獻,是讓留在中國的年輕一代有了往前進的方向,知道怎麼樣的作品與創作力才是「向上提升」的力量。
社論說,相對於流亡海外的中國藝術家的精致文化創作,在中國大陸內部,法輪功無寧是一股最值得註意的後八九常民文化力量。四九年以來從無神論的共產主義專政,到八○年代以來經濟大潮的洗禮,除了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少數被官方認可且制約的氣功大師之外,超越的宗教或神秘經驗一直是中國常民所欠缺的。而法輪功的出現、發展、深入基層、進而展現驚人的動員力量,這令許多觀察中國社會變遷發展的人感到訝異。
社論表示,我們在此不欲對法輪功是正是邪進行論證,我們所關切的是,這股敢於挑戰獨裁政體的民間力量,是否會如星星之火般,引燃整個中國民間的反體制力量。許多人會懷疑:「連文革、六四都不怕的政權,怎麼會被一個新興民間信仰團體所顛覆?」但如果我們回想在八○年代,臺灣的錫安教會在松動國民黨威權控制時所扮演的火車頭角色,我們就不能小看法輪功可能對中國社會政治的沖擊。
社論最後說,高行健獲獎,是後八九中國文化新勢力的集大成,法輪功是後八九中國民間社會能量積壓的臨界指標。我們並不認為流亡才高貴、地下才可貴,我們也不認為從體制外走向體制內就是負面的。
發稿:200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