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的四大問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肖偉才(河南)作者指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農村所累積的問題,已成為今後影響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目前農村所面對的四大問題,包括承包制應否改革,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生育、人才及幹部問題。
占中國人口70%的中國農民,有人稱之為中國最脆弱的階層。就是這些最脆弱的群體,將對中國的經濟能否健康穩定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同時農民階層能否穩定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些看似脆弱的階層,也正是蘊涵巨大力量的階層。如果這種力量引導不好,將可能是中國的災難。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應當高度重視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然而,中國農村的經營、計劃生育及教育、農村基層政權等問題也許是世界上最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正是農村的基本問題,非想辦法解決不可。
承包制已走到盡頭?
一、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是否已走到了盡頭?
始於80年代初期的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中國農村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不可否認“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成就,為中國農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成就,已載入了中國的史冊,成為中國專家學者常常感到興奮的話題。然而,高高在上的專家學者並不是都了解中國底層農村的現狀的。隨著農村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家庭承包責任制”已顯現出許多弊端。其一,這一改革到今天已20年的歷史了。20年來,很少對這個改革再做新的補充。80年代出生的人中,絕大部分沒有趕上這次改革,沒有分到田地。如今,這部分人大都已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他們卻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可見,這是多麼大的隱患。
其二,在這種政策下,土地被分成若幹個單元,這些單元又屬於不同的承包人,不利於機械化的發展。
第三,承包人對土地的使用很隨便,有的把良田變成磚瓦廠,有的隨意破壞耕田。自90年代初,廣大農民就呼籲對“家庭承包責任制”這種制度進行修改完善,但時至今日,還沒有比此更好的政策出臺。
未來幾年,能替代這種政策的出臺,是不可能的。中共中央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0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上指出:“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並沒有太多的新意。但是,這種已實行了20多年的制度所存在的隱患絕不可小視。
收入增長緩慢負擔沈重
二、中國農民增收緩慢倍加引人關註。
農民增收緩慢,是中國農村不穩定的原因之一。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首三季度經濟運行數字顯示,中國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今年首三季度,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19元人民幣,增長幅度為8.4%;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500元,增幅僅為2.5%,而且主要是農民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加所致。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曙光認為,收入問題和價格問題是制約農村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長期的城鄉分割以及戶口管制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無法轉移出來,各種亂收費加重了農民負擔,傳統的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一時找不到賺錢的出路。
三、農村計劃生育工作和教育工作何時能走出怪圈?
中國農村的貧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人口多造成的。中國自70年代以來所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只到今日,廣大農民受“多子多福”觀念的影響,他們偷偷地生育。基層政府部門又不能很好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只是罰款了事。這樣,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怪圈,生的孩子愈多,負擔愈重,負擔愈重,愈生孩子。
農村的教育情況更是令人擔憂。愈來愈重的學費,使許多孩子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即使能考上大學,學成之後,能回到家鄉為改變家鄉貧窮現狀的人很少。他們大多落戶於繁華的都市。在人才方面,農村的大量的優秀人才紛紛流向城市,農村的人才愈來愈匱乏。
四、基層政權亟須鞏固。
農村工作做的好與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農村幹部。只要是基層幹部幹得好的,農村就穩定。如果基層幹部私心嚴重,農村工作肯定不會好。現在,農村幹部的素質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執行國家政策。有的農村基層政權癱瘓,許多工作無法開展。
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是中國農村最現實而又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中共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又強調了“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這不僅是中國高層決策者的任務,更是數億農民所期盼的。中國農民能否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不僅是中國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在未來的歲月裏,中國農民必定是最引人關註的群體。
發稿:200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