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日记:遥路从平凡开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心声【明心网】今天在网上浏览文章的时候,《早晨从中午开始》在眼中恍然闪过,心中猛地一震,不需要分秒的回忆――是路遥!大学里第一次在《读者文摘》上读到此文时的那种艰于呼吸的震憾依然是那么清晰,那么真切,没有褪色,仿佛久别重逢般地默念了一句:终于又找到它了!
一时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准备做什么评论,只是想能略写上几句,希望更多的朋友能读一读《平凡的世界》。
还记得第一次是高中时从中央电台的小说连播里听到的《平凡的世界》。这里不妨节录一段关于收听小说连播的报道: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1986年出版,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部小说,随后,浙江、新疆、内蒙等十几个省市的电台又陆续重播,引起轰动。电台、出版社和作者共收到听众和读者来信近万封。一位甘肃的高中生说,他家住在农村,离学校8里地,《平凡的世界》开播之后,便深深吸引了他。为能完整听完这部书,他每天一放学就往家里跑,冲进房门,打开收音机,然后才平静下来,一边听一边吃饭。4个月下来,他的长跑成绩竟在校运会上拿了名次。河北廊坊武警学院一名学员说:他们系一共270人,住在一栋四层楼里,大约有100部收音机,收音机在中午十二点半同时打开,收听《平凡的世界》……
回想自己当时的情况大抵如此,只是与那位甘肃的学生要靠两条腿相比,长在大城市的我自是先进些,可以骑着两个轮子往家奔。不过他是边吃边听,我是在那半个小时里什么都不能干,全神贯注,两种粮食怎么可以同时享用?我是不行。当然还要感谢李野墨的演播,更加升华了作品的境界,我头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朗诵艺术的魅力。后来父亲因为看到我的“痴呆”相,想搞清楚我在听什么东西,结果也“痴”了起来,还怪我好东西为什么不告诉他一起收听。我当时还挺吃惊,总觉得思考人生啊,成熟啊这类东西是我们年轻人的事,他跟着凑什么热闹,他们都老了,都经历过了,自然也应该都明白了。不过,我知道父亲是认真的。
大学时读到了路遥写的关于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回忆性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周末就发疯似的跑遍了那个城市的书店,终于把小说买了回来。以后又买过好几套送给挚友。人的一生可以读不少书,但真正照耀心灵,能在生命的底色上留下深刻色彩的又能有多少呢?回想自己的大学,这部《平凡的世界》和胡平的《论言论自由》可以说奠定了自己生活和思想的取向。
工作后不久,得知路遥去世了。他《早晨从中午开始》里的铮铮文字又一次如此沉重地袭上心来。读到的那篇纪念文章里,满是路遥英年早逝,是文学界巨大的损失之类的话。我当时就想,什么人都可以赶时髦写些所谓纪念文字,也不知他们是不是真正明白他们纪念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最好的纪念?后来《平凡的世界》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我只看了一集,就在再也没看一眼。一个严肃的作家以生命写成的作品,又有几个人可以驾御呢?
《早晨从中午开始》正是记录的这段精神与肉体抗争的生命历程。1988年5月25日下午,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路遥用热水敷开痉挛的手,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写完了《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页,随即他如释重负般地把那支用了几年的圆珠笔扔出了窗外。《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完稿,历时6年。其间路遥下煤矿,走乡村,绝浮华,处陋室,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说好些时候,他累得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似乎从此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他完全凭着精神的巨大力量和对身体的决绝的透支完成了最后一部,就再也没有能恢复过来。1991年冬到1992年初春,他写了《早晨从中午开始》。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就象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和使命般地走了。
“当时,已经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我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我承认,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会有一个最为辉煌的瞬间——那就是事业的顶点,正如跳高运动员,一生中只有一个高度是他的最高度。就我来说,我又很难承认《人生》就是我的一个再也跃不过的横杆。……我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40岁之前。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
路遥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那样难以迄及的高度,也是以难以迄及的毅力和对自己的人生承诺近乎残酷的苛求,实现了超越。似乎只有在战场上才听到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言,而曾有一位作家,为了精神的超越,用笔把生死置之了度外,他的超越感动了无数平凡的人。之后,宿命般的,正如他自己意料的那样(我相信这一点,路遥在决定放弃调养,继续拼命完成最后一部的那个时候,就看到了结果,但他的心灵告诉他,这就是他的选择。)无憾而去。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为这个他深情讴歌的平凡的世界留下了一个不平凡的精神坐标。有人为路遥自我折磨式的人生奋争而扼腕长叹;但没有人怀疑他的高度;有人说,路遥创造的平凡的世界充满了平凡的人民中的崇高,而能够欣赏崇高、表现崇高的一定是崇高的灵魂。然而,“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路遥真正想留下的,并将永远讴歌的那个“平凡的世界”,一定正是以这样的崇高为平凡的世界。
路遥已经离去11年了,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我们所向往的崇高变成了真正的平凡的时候,或许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归宿吧。@
附:路遥生平简介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
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当今的文坛,喧嚣浮躁,急功近利,商业炒作,泡沫遍地。作家空前的多,但是能守得清贫,耐得寂寞,能真正深入体验生活,严肃认真写作的人实在是没有几个了。书籍空前的多,据说每年单是长篇小说就要出版上千部,但消亡也是空前的快,绝大多数在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了无痕迹。看着这些,令人想起路遥在矛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电子书《平凡的世界》可以在“亦凡书库”找到: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luyao/pingfan/pingfan.html
发稿:2004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