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新闻镜头与“新伪”画皮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心不太急日前,央视一摄制组来到笔者所在城市,计划拍摄一组警察抓捕嫌犯的现场镜头。其实,警察早已掌握了该伪造机动车牌犯罪团伙的所有情况,也早该把他们缉拿归案了,但为了配合电视台的拍摄,就一直没有动手。摄制组到达当晚,市局调动100多名警力,层层布控,设下天罗地网,然后精心挑选几名精兵强将出镜头。到达预定抓捕地点,当警察们根据“剧本”的安排,猛虎下山,向正欲进行非法交易的犯罪嫌疑人扑去时,谁知犯罪嫌疑人竟然不按剧本“演出”,致使抓捕失败,各种预想的镜头未能拍摄成功。
也难怪,谁让他们不在事先就让犯罪嫌疑人看“剧本”呢。
犯罪嫌疑人狼狈逃窜,警察英勇追击,追了五条大街后,终于让犯罪嫌疑人脱逃。当晚,在本市新闻中播出了这样的镜头:警方只好派出两人,直接到犯罪嫌疑人家中,将正在睡大觉的嫌犯铐上带回来了事。这样的镜头当然不够“真实”,质量也不高,于是央视放弃播出。
这是央视一次失败的拍摄。
在其余的时候,央视的拍摄都是很成功的。比如说,要拍几个代表在基层的新闻,他们根据线索来到某县,和县官接洽后,反复讲述拍摄要点、注意事项,是否写好该新闻的“分镜头剧本”,我不得而知,但根据他们认真、严肃、负责的工作态度,我想他们一定做好了类似的事先准备。县官换好了衣服,甚至专门去做了发型、化了妆。与此同时,另一批人马根据拍摄要求,已事先赶赴“新闻现场”,组织各级干部、各色群众,熟悉现场、练习台词、安排出场顺序等等事宜了。当然,那些人都是在提前接到通知、丢下当天各自手中的工作和正在忙活的事情,专门赶来上镜头的,积极性很高。经过充分、周密、细致的事先准备,于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新闻开拍了——某县官亲切地来到群众中间,打招呼、握手,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群众很认真、很熟练地回答县官的提问,县官照例发表指示,内容当然紧扣几个代表。还有基层干部现场向县官汇报工作,大家共同研究如何致富,比如是修一条路,当场就拿着地图,指指点点,规划这条道路如何如何。其实这条道路在三个月前就已建成通车了,今日的拍摄不过是在“再现一年前的真实情况”。
于是高质量的新闻镜头就一次性的拍摄成功了。
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上镜头的人都在事先读过“剧本”、甚至经过“编导”反复说戏或排练,而不像开头的一幕,只有警察看过“剧本”,嫌犯没有看过。没看过当然不懂配合。
但这还是新闻吗?
是的,央视就把这种东西叫新闻,并安排在黄金时间、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而且受过专业训练的播音员,字正腔圆,把台词念得铿锵有力,一点儿都不脸红。13亿人民都看见了,但已见怪不怪——几十年了,大家都习惯啦。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咱中国特色的“新闻”。流毒以降,全国各省电视台、各县电视台、甚至乡镇电视台,就都按央视的“标准新闻”拍摄方法拍摄、并播出“新闻”了,终于造成全国性的重大视觉污染。
问题是,县、乡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多出身于党政宣教岗位,顶多工作之余读个电大之类的文凭打发日子,而省级以上电视台的那些自称中国“新闻人”的人,他们都是科班出身,念过不少“马列主义新闻学”之类的书,知道新闻“三性”中有及时性、真实性,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新闻既不真实也不及时吗?这种事后补拍的、“再现真实”的新闻又怎能宣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顶多算是末流电视剧——无论从剧本创作、演出水平、拍摄技巧看,都是不入流的。
但他们竟敢把这些虚假的垃圾“电视剧”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并把它叫“新闻”!这既是对真正的新闻人的污辱,更是对全国人民的智商的污辱!
发稿:2002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