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成林商鞅“徙木立信”一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原为卫国公子,后仕秦受到秦孝公的重视,两次变法,使秦国很快国富民强,使当时先进的封建制度在秦国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商鞅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变法却触犯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而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被车裂处死,但所推行的新法,却一直沿用下来。
商鞅在开始变法之前,怕百姓不信新法,于是采用了“徙木立信”的小策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传》)
1912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省高等学校(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曾写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赞扬商鞅及其变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这篇短文,受到了当时的国文教员柳潜(前清秀才)的极力赞誉:“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并作了150字的评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这位前清秀才无疑也具有爱国爱民思想,对少年毛泽东肯定具有一定的影响。柳潜的预言,竟然非常灵验,也可见老师自己也是“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毛泽东文中的“三叹”,有感而发。法令本来是为人民谋求幸福的,老百姓唯恐不颁布这样的好法令或虽颁布而不实行、不生效,就自然会竭尽全力维护这样的法令,岂有不信之理?如果法令本身不善,不但不能人民得到幸福,还会产生恐惧、危害,百姓们自然也会竭力阻止这样的法令施行,你要他相信也是绝不可能的事。这本是国家、百姓、法令三者之间的正常关系。而商鞅却不得不先演出“徙木立信”的一幕,这说明当时这三者关系是不正常的,怎不令人感叹?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商鞅》诗云: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一九一二年六月)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汉吾国国民之愚也,而汉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汉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例之反对,抑又可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依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吾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备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来由也。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 舌而讥矣。呜呼,吾欲无言。
发稿:200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