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快餐时代 可有可无的阅读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陈北桥

据说,若隐若现的文章题目可以增进人们阅读兴趣。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快餐时代”或者叫“副刊时代”指的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阅读的对象则是为民众津津乐道的诗歌、小说、文学……,时过书迁。

上帝死了,人们无处藏身,只能回到世俗。这里的人民既包括喜欢阅读亦即主动阅读的人群,也包括不拿阅读当回事儿,阅读亦可不阅读亦可的人们――他们的阅读是被动的,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者如儒家“学而优则仕”,读书读出名堂可以做官,做了官当然比做小老百姓好,于是阅读被逐渐淡忘,遗忘在装修华丽但是布满尘灰的旧书架上。或者阅读的时间被无限期地拖延了,很多人想到的是等自己退休或者真正意义上发财之后再读些书。读书没有经纶事物重要,没有以物物交换自己充当中介但是可以牟利的经商重要。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我们归根到底还是唯物的,“存在先于本质”,吃饱吃好要紧。阅读在这个时代太奢侈了。

我把人分成两类,主动阅读的,和被动阅读的。前者不言自明,后者读的是账本和广告,以及经商秘籍、处世法则。这些本来旧无可厚非。主动阅读的不可以骄傲,你的精力放在了书本上,忽略了生存的要义,很可能成为现实社会里面的弱者;被动阅读的,总是能够追随潮流,捡那些最流行的书本阅读,他们排斥经典,因为这些真正的传世之作难以交给他们需要的东西。传世之作普遍空谈,涉猎的内容都是精神和形而上,直指灵魂的脆弱部分、不坚强部分或者最坚韧的部分,这些东西对于冷冰冰硬梆梆的现实生活,意义不大。

这样的分类,在我看来,在这个堪称“快餐时代”的时代,应该说是接近科学了。划分人群的标准很多,以是否阅读作为标准,应该是一个创举。人作为一个类,前生的意识不会遗传后世,只能在后天加倍努力、学习,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不过是一个爱好,阅读了也不见得你就渊博了,不阅读也不见得这个人就弱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阅读也是可有可无的,但是没有人标榜自己从来不阅读,除非是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文革十年其实也做不到远离阅读,因为要背诵老三篇,要学毛选,还是要阅读,只不过阅读的范围很窄,但是篇篇都是经典,一句顶一万句啊。

现在,人们可以阅读的东西多了,反而不去阅读了。人们热衷的是“快餐”文字。不敢说是好还是坏。而且,读了也就读了,一般都是不求甚解,不去深想,更不用说写读书笔记、心得文章了。这种阅读习惯使阅读变本加厉地无关宏旨,对于现实生活。人们的心灵在变硬,不再温暖和湿润了,也不会被美好和永恒感动,大家乐得如此,感动了又怎样,过后不仅仅是自己,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会觉得无聊的。人们认为这是矫情,是有目的的,面孔上表现的讥笑,内心里面在揣摩说这话的人有什么目的。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现在已经是国内知名度颇高的新锐作家了)曾经对我说,他关起门来听贝多芬的《命运》会听得泪如雨下。我记得当时我就有点不屑,认为他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标榜自己有艺术天赋。可我又很羡慕他有如此的悟性,很有些自惭形秽的味道。现在当然没有人说这个了,即使泪如雨下了,也不会对别人说,会连自己都觉得可笑。我怎么就哭了呢?一支曲子罢了,一个mp3,一段软波表合成的乐曲,这时候泪水很奢侈,是为古人落泪,不值得,我们的泪水要留到更合适的时候流淌。比方说在上司面前表达自己被同事诬陷无比委屈,等等等等。我不想说书籍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多么重要,我想说作为带有田园牧歌色彩的伤感的阅读无比重要,那是一种净化。

我现在读的都是电子书,是e-book,《飘》不过1兆多,《圣经》也不过两三兆的样子,人类文明的典籍现在都珍藏在我的硬盘里面,没有时间读,对我现在的工作和升职意义不大,现在读的都是企业管理,MBA教材什么的。你能说这些书没有意义吗,比荷马但丁有意义。有时候我就庆幸自己大学读的是中文系,为了混学分还是读了一些书的,否则这辈子也不会得窥人类精神的堂奥了。我现在在消耗陈年的积蓄,好在现在还没有坐吃山空的迹象。我恐惧。

我常常和别人谈起卡夫卡那句话:“我们需要的书,是一把能够劈开生活冰海的利斧”,但是我们大家都过着张大民式的幸福生活,让时光之锯无声无息地砍伐任何一个庸常的人都会有的平庸生活,妻贤子孝,衣食无忧,最好出有车食有鱼,打打高尔夫,去一次新马泰,我们现在感兴趣的是这些。人是不能够和时代脱节的,人被时代改变的部分太多太大了。

呼唤阅读,向往阅读。尤其是阅读之后的背诵更是令人神往。阅读已经不可得,遑论背诵!于是开始在这个午夜之后羡慕僧侣和修士修女,有那么厚重的宗教典籍必须每天诵读、翻阅。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啊。青灯黄卷,想象起来寒冷凄清,其实小房间里充盈着难得一见的满足和自足,甚至有一点点傲视我等俗人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