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故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黄伟德上月底,一名二个半月大女婴在接受疫苗注射后,出现抽筋、昏迷,医生还说有一半注射疫苗的婴儿有不适反应,是“正常”的。此事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经历。
大概是七年前,朋友夫妇早有听闻预防疫苗的安全和有效都极具争议性。他们知道怀孕以后,就找自然疗法医生商讨,又从外地订购了有关疫苗的书籍,知道疫苗注射的副作用多多,长期的有过敏症、自闭症、过度活跃、学习困难和种种慢性病,急性反应可能有红疹、惊厥、昏迷、突然死亡,而且疫苗也未必能真正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仔细端详过后,他们后来决定不让孩子接受任何预防疫苗。母亲方面,也尽量不服用任何药物,生产时不做手术。
一般医院,婴儿诞生之后例行地要立即打卡介苗、第一型小儿麻痹剂、乙型肝炎疫苗。多少人在产前与医生、护士再三商讨,但都难逃这第一针。朋友到处张罗,终于找到一个比较“开明”的医生,做各种产前检查,同时接受他们“不打针”的决定。
他们也想过在家产子,但香港法律并不容许,于是也就在朋友推荐之下,又找到一家以比较开明、尊重病人自主的医院,预备了可以自然分娩他们的第一个小生命。
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说来容易,但这还只是故事的开始。
朋友夫妇填写入院表格时,已特别声明不要任何注射预防疫苗,不要让母子服食任何药物。
等待孩子出世,夫妇二人在医院熬了一整夜,婴儿终于顺利地出生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儿科医生也来到病房。
但是,医生知道父母不要孩子打针,一入门口已莫名其妙的大发雷霆,朋友只好更换医生。
第二个儿科医生来了,这个脾气好一些。朋友疲累得不得了,还要跟他把每种疫苗的利弊逐一解释,那医生也大致上同意了朋友的决定。到了讨论最后一种疫苗的时候,医生竟忽然央求朋友,让他只打一针,否则他会『很难做』,不然,万一婴儿出了事,他将可能要负上专业疏忽的罪名。
朋友光火了,谈了一个多小时,医生忧虑的,原来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不是孩子的健康!
不让孩子打针,不但要面对亲戚、朋友善意关怀,有时还有医疗人员的『专业』关怀!
但是,作为父母,真正地关心孩子的健康,就请不要轻易地把责任交给医生、疫苗制造商和政府官员的政策。
发稿:2001年9月26日
更新:200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