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得福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劉曉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我們來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黃秀才還銀後中舉人
清朝時,福建建安縣有一名叫黃理坤的秀才,一天出門,在路上撿到了一張銀票,上書120兩銀子。黃秀才平生不貪財,尤其體恤貧寒之人,因此他在原地等待失主。
等丟失銀票之人找過來後,黃秀才還給了他。失票人喜出望外,表示願意支付20兩作為答謝。黃秀才卻說:“我不要120兩銀子,又怎會要20兩呢?”是以堅辭不受,然後就離開了。
第二年元旦,黃秀才前往黃華山拜佛,在神前香爐下發現有120兩銀子。他十分驚奇,並找來廟裏的住持,將銀錢悉數交給他,讓他作為修繕廟宇之用。住持用這筆錢對寺廟進行了修繕,沒過幾個月,廟宇煥然一新。
又過了一年,正值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鄉試,入場考試前,黃秀才夢見有人在賣考試中榜名錄,就問:“今科舉人榜上有沒有黃理坤?”那人回答說:“沒有,只有第64名是黃邦泰。”黃秀才於是查閱了建安縣所有生員的名字,並沒有叫黃邦泰的,於是就在報名登記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黃邦泰。發榜後,他果然考中了第64名。這自然也是天意。
還銀後發家致富
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無錫名噪一時的學者錢泳說,蘇州有個叫夏源泰的人,居住在齊門西匯,開了一家木材商行,家道頗為殷實。他的先祖本是個裁縫,開了一家裁縫店,裁縫店旁就是廁所。
一天, 夏裁縫上廁所時,撿到了一個裝著3百兩銀子的包裹,他就等著失主回來,並還給了他。失主是木柴商人的夥計,他回去後將夏裁縫的善舉告訴了東家。東家非常欣賞夏裁縫的為人,就將他招到家中,讓他負責全家人的成衣,同時也兼做木材生意的夥計。夏裁縫由此積累了財富,逐漸發家致富。傳到他的子孫時,生意仍然很興旺。
錢泳還說了另外一件事:無錫縣東門住在克寶橋的某人,從小就患有膈癥,也就是現代人說的食管癌,鄰居都稱他為“膈翁”。
一天,膈翁偶然進入茶館,竟撿到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裏邊都是金銀珠寶。膈翁心想:“我已經是個將死之人,還用得著這些東西嗎?”於是他就坐在那裏等失主。
過了一會兒,他看到一個老婦人踉踉蹌蹌而來,邊哭邊在找什麼東西。膈翁問明原因,得知她就是失主後,就將包裹還給了老婦人。老婦人千恩萬謝離去。
膈翁回到家中,忽然感到頭暈目眩,一陣惡心,隨即吐出一塊硬痰,象牛皮一樣堅硬,用刀將其切斷,但斷裂的部分很快又合在一起,眾人都深以為異。從此以後,膈翁的膈癥竟然痊愈了,而且以高壽善終,家道也漸漸興起。
江山巨族祖先之善行
清朝浙江江山縣的豪門大戶人家中,以王家最為興盛。據說王家的祖先,起初居住在北門外的一處茅草房裏。一天早起,打掃茅屋時,發現一個小包裹,打開一看,裏邊有五十兩銀子。他知道這應該是過路的客人留下的,就坐在門口等待失主。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人跌跌撞撞哭嚎著而來,王老先生上前詢問,果然是丟失銀子之人。失銀者告訴他:“這些銀子都是我借貸而來的,因為我的一個親戚被人誣陷進了牢獄,所以想用這些錢賄賂看守的人,以期得到釋放。要是今天丟失了銀子,我的親戚勢必要死在牢獄中,他的妻子孩子也將無法活下去。而我也沒臉面對親戚,又豈能獨活?這些銀子關乎到四條人命,因此才如此倉皇啊。”說罷,又哭了起來。
王老先生勸他不必哭泣,把撿到的包裹還給了失銀者。失銀者詳細詢問了王老先生的姓名,千恩萬謝後離去。
一年後,王老先生的長輩去世,他擇日安葬。在安葬那天,靈柩距離墓地半裏遠時,突遭大雷雨,水位暴漲,靈柩無法前行,不得已,安放在半路的一處空地上,等待雨停。可是雨越下越大,王老先生徒步去看墓地,發現已被雨水沖毀,無法下葬。沒辦法,他只好在那塊空地上堆土成墳。
又過了一年,王家突然發達起來,子孫中入學成為生員、考中舉人的接連不斷。大家都說這是王老先生還金的福報。
發稿: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