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因果省思 > 善有善報

繼母誠心培育前妻所生的3個兒子功成名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泰源

康熙年間,滿州有一個人,叫同貞(覺羅氏),官做到宮詹(即太子詹事,屬東宮詹事府)之職。同貞的結發妻子生了3個兒子,中年時不幸過世,同貞後來娶了一門填房叫汪氏,汪氏長得美麗聰明,也是八旗子弟。

汪氏過門後,持家極有禮法。厚待前妻的3個兒子,對他們十分仁慈,如同自己所生的那樣,沒有什麼區別。同貞性格剛直,遇到事情不合心意,便忿忿不平。後來因為一件案情辦得太激烈,以致朝臣向皇上起奏他,結果他遭到削職抄家,以致財產一空,家境漸漸地變得貧困。

此時汪氏極力撐持家務,幫助丈夫節省開支。同貞也不把失職放在心上,過著貧苦的生活,淡泊順應自然。但不久後,同貞死了,汪氏哭得死去活來,痛苦得不想活了,一點湯水也不肯入口,決心與同貞同亡。但反過來一想:“連自己都死了,幾個兒子誰來養呢?丈夫臨死時曾在床前吩咐,要我撫養好幾個兒子。若自尋短見,丈夫在九泉之下,仍然是緊皺雙眉。”左想右思:“死也難,不死亦苦。人生天地之間,不怕做辛苦事,還期望將來苦盡甘來。”於是,硬起心腸,咬牙挺住,勉強站起來,打點殯葬事宜。此等受痛含悲之事,難向諸兒解說。3個兒子只知啼哭饑餓,有誰可憐這寡母呢?她傷心到肝腸欲斷,哭泣到眼淚難以擦幹,心想惟有地下的丈夫知道罷了。

這時,守寡的汪氏年僅22歲,家貧,沒有人伸出手來幫助,備嘗艱辛,只有指望3個兒子能把學問學成,這樣才有生路。於是她勉強請來一位私塾先生來教3個兒子,將所住的房子截出一半做書館,並典當衣服首飾,購買紙筆及經書。私塾先生所收的酬金,價錢也很便宜,而她供奉飲食則極盡誠敬。這樣捱了1年,貧窮更甚,漸漸不能支撐了。她想讓3個兒子出外求學,但難以供給費用,於是就自己親自教導。一手辛勤紡紗織布,一邊口授經書,3個兒子站立在一旁,眼觀耳聽。有時天寒地凍,燈光像豆粒那樣大,爐火也燒不紅,而冷雨淒風破窗撲打,她還是握著幾個兒子的手,指向書卷,字句分明,有時一聲哽咽,不禁淚流滿面了。

幾個兒子在旁侍立,也跟著哭起來,於是收起燈,合上書本,上床睡覺。床上枕孤被爛,臥席殘破,她還是囑咐幾位兒子在床上念書,沈吟復憶。將近五更時分,汪氏已經起床打開書卷了,又將兒子叫過來念誦經書。

再到後來,已經沒有錢租房,無處棲身,於是租了一塊空地,自家用蓬草搭了一間茅寮,母子就在茅寮裏居住。有時早上沒有米煮飯,晚上就只吃一頓粥。她教導3個兒子立志讀書,要做好人,以繼承父親之遺志。3個兒子如果有懶惰、散漫或遊玩,汪氏就啼哭呼喊上天,自怨自責。3個兒子害怕,立即跪在母親面前,認錯賠不是,願意從此以後遵從母親的教導,不敢荒疏。汪氏這才停止哭泣,才肯吃喝。3兄弟相勸,你勸我,我勸你,務必要發奮做人,以安慰母親的恩德,因此都真心用功,苦心習練。每天早晨到母親面前,先行三拜問安,然後虛心站立在旁,聽母親的吩咐,如果沒有特別的交待,就各自去攻讀書本。

過了10年左右,大兒子逢泰,小兒子滿保,都考中了舉人。後來,兩人又先後中進士,點翰林。而後,二兒子(名)元旦也中了舉人。三個兒子在科舉考試中都被錄取了。康熙五十年,第三個兒子滿保升任到福建做撫臺。康熙五十四年,滿保又升為浙江福建兩省總督。此時母親汪氏成了太夫人了,跟隨兒子在衙門裏享福。

凡是地方上有關於大利大害的事,她時時問及兒子,滿保亦虛心稟告,與太夫人斟酌,盡力施行。康熙五十六年,大兒子逢泰調任陜西,任欽差學院大人。太夫人教他以“公明”兩字做人,逢泰謹慎遵從母親的教導。康熙六十年五月,太夫人生病,滿保小心侍奉,五更天起來,即到床前請安,藥湯茶飯,一定是自己親手捧到母親面前,勸她飲食,自己從旁侍候,等太夫人飲食完後再問可否,然後才告退。

康熙六十年(1721年),臺灣知府王珍苛政引發民怨。朱一貴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事。滿保奉旨出征臺灣,起程後,過了重洋。太夫人修書寄滿保說:“兒子盡力出征,不必掛念母親。你母親今天病好了,能飲能食,你不須擔憂,務宜一戰功成,以報朝廷之望。”其實太夫人還是有病在身。到了六月,征平文書報到,太夫人喜形於色,焚香稟告天地,叩謝神恩。閨六月十三日太夫人病亡,死的時候光氣滿容,清風拂拂,即使是大暑時節,而一室生涼,就像有冰霜一樣。見到的人都稱爽朗,大家都覺得很奇特。太夫人享年72歲,眾人稱其福祿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