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靜遠

(接上文)

三、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的寫照,蘊涵著中華傳統美德

傳統節日具有較強的倫理道德價值,承擔著道德教化的任務,其中包含的各種禮儀,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約束,而這些約束又會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中倫理道德的一部份。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種倫理關系,遵守其內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生命的關懷。同時,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誠、信、禮、義”等價值理念充分體現在傳統節日的諸種表現形態之中。

強調和合,追求圓滿至善,傳統節日成為維系社會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紐帶。除夕、新年、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無不體現著人們對親人團圓、敬老愛幼的美好願望。按除夕習俗,家人外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鄉,合家團圓。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因漂泊在外、客居他鄉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的遊子,思親懷鄉,寫下了“一年將近夜,萬裏未歸人”(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平實的詩句,道出了除夕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新年是人們表達心願的時機,有拜年的習俗。宋代後亦常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承放飛帖,上寫“接福”。元宵節人們也是團圓相聚,“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有燃燈、觀潮、歌舞等活動。

在“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的中秋節,人們與親朋好友相聚,望月懷遠。唐代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展現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們彼此互相關愛、互相祈福的和諧景象。宋代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寫的“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則表達出人們對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傳統節日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感,背後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節紀念楚國屈原的憂國憂民,堅守節操。很多的節俗活動,都是倡導懲惡揚善,弘揚正義,其中又常常包含著人們對趨吉避兇、吉祥平安等方面的願望。

四、傳統節日所蘊涵的祈禳意識

祈,求福;禳,除禍, 祈禳意即向神祈禱以降福免災。新年有很多祈福驅邪等節俗活動。如除夕守歲,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新年時拜天地、祭神明,祈禱帶來福祉和吉祥。元宵節人們燃放燈火,歌舞笙樂,表達驅邪迎祥、祈許光明之意。

新年時,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於耳。古時人們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驅除邪魔鬼怪,迎神,喜慶等。唐代來鵠在《早春》中寫道:“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範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時人們的內心祈禱:“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新年時,人們還要貼春聯、年畫、福字等,即將大紅春聯貼於門的兩邊,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人們“新年吉慶、驅邪迎祥”。傳統春聯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等。年畫多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如《福祿壽三星圖》、《八仙過海》、《岳飛大破金兀術》,不僅營造喜慶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借助於畫中故事,將德行操守、忠孝仁義等一系列倫理道德標準潛移默化的根植人心。貼“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濃厚氣息。祈福盼福,是人們的共同願望,特別是在遇到危難之時,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運,化險為夷。但須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語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由惡作,福由德生”。因此幸福與真誠、善良、無私為伍,它總是出現在有德行的人身邊,它與虛偽、奸詐、陰險、狠毒水火不容。倡導人要修德向善,才會有福德和福報。

新年還有視天占年的習俗,如唐代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寫道:“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說此年豐。”表達了人們祈求豐年的願望。宋代宋伯仁在《歲旦》中寫道:“春風回笑語,雲氣蔔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描寫出在新年歡快的氣氛中一種淡泊寧靜的愉悅。

還有些節日也有辟邪驅瘟的內容,如清明節的插柳戴柳,《歲時記》記載:“五代時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認為插柳能順陽氣,迎吉祥,辟邪祟。端午節時值農歷五月,天氣正是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人們在門口懸掛菖蒲、蒿草、艾葉,喝雄黃酒等以“祛除”毒氣和辟邪驅瘴。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等。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出遙想親人重陽節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時,一定會記起他這遠在異鄉的遊子,表達了對家鄉親友的思念。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看到,古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以“天”為尊,以其為觀察行事的基點。於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論出現,有了敬天禮神的一系列儀式。從節日的派定和習俗看,古人是多麼重視天、重視天象、重視天意!而當今中共卻破壞傳統信仰和人們的正信,傳統節日也被斥為“迷信”而被抹去了內涵,將傳統文化的莊嚴神聖感破壞殆盡,強制給人們灌輸無神論和鬥爭哲學,使道德淪喪,妄想把人們帶向墮落的深淵,遭天譴已是必然。人們只有退出黨、團、隊並徹底認清其邪惡本質,按照宇宙真理“真、善、忍”的理念去做,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轉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