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靜遠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與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報,使人們在節日中感受傳統道德的力量,心靈得以凈化,思想境界得以升華。

傳統節日是被賦予了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並穿插於日常生活之間的,是由一系列信仰和習俗形成的,都與祭祀、神話或佛、道信仰有關。節日形式多樣,而最主要的有新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此外還有浴佛節、盂蘭盆會、七夕等,連接起來就是一幅豐富的歷史文化長卷。古人談論節俗,總關乎倫理道德,無不強調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達棄惡揚善,激濁揚清,如西漢賈山在《至言》中說:“風行俗成,萬事之奠定。”各種傳統節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厚重而多彩,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傳統節日所蘊涵的信仰

中國古人對天有著無限的崇敬,相信人是神造的,文化的起源是仰望上天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上溯到源頭多起源於四時易轉處的祀典,又關聯到天象歷法、物候農時。例如《尚書·堯典》記載堯“乃命曦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敬授人時。”古時人們生產與生活都要順應天道,人們追逐著日月星辰的軌跡和四季更替,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貫通一氣,設置的農歷與自然規律完全協調一致。四時節俗都是以農歷為時間界定的,從時序安排上宛如一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

中國古人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人生智慧是“天人感應”。傳統節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具體體現,除了體現人與自然協調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觀天道以應人道”,與天合德,正如《易書》中所說:“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這種理念一直影響著歷代人們的價值取向、人生態度。節日中,人們希望通過祭拜天地和神明等各種儀典達到與神明溝通的美好願望,希望盡人事以法天德,做人要像天那樣剛健、胸懷博大;像地那樣厚德載物。

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起源於古時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據《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時就有新春掃塵,除陳布新,祭拜天地等過年風俗。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歲之元),人們獲得一年豐收的喜悅後,首先要感謝上天的恩賜,準備迎接新春的來臨。新年各種慶祝活動一般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竈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歷代的天子都會在元日裏祭天和祭祖;民間也有著一系列祭祀活動。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也不會忘記有功於人間的諸多神明,以各種不同的祭祀回報他們。古詩中描述了“敬神”禮俗的代代傳承和各種慶祝場面。如描寫祭竈風俗的有:“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範成大《祭竈詩》)。描寫掃塵風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蔡雲《吳歈》),清理環境,更蕩滌心靈的灰塵,才能和神明溝通,與天地同在。描寫“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蘇軾《守歲》)。描寫正月初一的慶賀場面和禮儀:“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細致的描述了待第一聲雞啼響起,街上鞭炮齊鳴,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然後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相傳元宵節起源於道家祭神禮儀,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燃燈慶賀。秦末時亦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漢明帝時,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令正月十五夜“燃燈敬佛”,以示對神佛的尊敬和虔誠。此後,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道文化的影響擴大而成為歷朝歷代的一大盛事。如唐代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寫道:“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描繪出元宵燈彩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與星月交相輝映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中秋成為節日,是由仲秋時節的月神祭祀發展而來,《禮記·祭法》中記載:“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對象。上古時代即有“華夏祭月”,在周代時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動。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祭月拜月漸成規模,各種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後來這個節日一直盛行。八月十五,此時月色皎潔,月象既圓且亮,正如唐代劉禹錫描寫的“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其它節日亦是如此,在自然節氣重要轉換時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儀式及人事倫理活動,表達人們敬神祈福等美好願望。

二、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感恩

華夏禮儀極重祭祀,祭祀最初源於人們對於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誠敬。《禮記•祭統》記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傳統祭祀文化重視祭祀的教化功能,視其為人倫教化的根本辦法,說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可見社會教化隨祭祀儀式的完成而完成。這也成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的主要傳承形式之一,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明的代代傳承;更在於其能夠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人們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頓。

《禮記•郊特性》記載:“萬物本乎於天,人本乎於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馬遷也說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古來敬天祭祖實質提示人們: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關系、人倫關系的確證,這些儀式也是文化開端的象征。而年節的本質意義在於開端,因此從除夕開始,也是一種感恩的開始,一種慶祝的開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風調雨順。《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在元日要舉行祭天大典,還要舉行“祈谷於上帝”和農神後稷的活動。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由此建立起人神關系,獲得神明的庇護,在神聖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與天地的息息相關。

新年祭祖、清明掃墓,都體現著對人倫的重視,體現禮敬祖先,重視孝道,寄托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對往昔的尊重,緬懷先人的道德風範,實現先人的理想追求等。《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廟祭祀祖先。“仁義”與“孝悌”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著後人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論語•學而》記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講到祭禮對民風民德的重要影響。

華夏祭禮的要義在於“誠”與“敬”,關鍵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內心真正具有誠意和敬意。行事之時,要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古代祭祀內容極為豐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還有先賢名人,包括忠臣良將、清官廉吏和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對象。

(待續)

(轉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