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畫竹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知縣時,送給當時的山東巡撫包括一幅墨竹圖《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畫上題詩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寥寥幾筆竹葉,簡練幾句詩題,讓人倍感作品中蘊藏著的深刻思想,使人聯想到其人品。他身為知縣,關心民情,從蕭蕭的風竹之聲中能夠聽出百姓的疾苦,他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寄予了他對百姓命運的深切關註和同情。鄭板橋一生中畫的最多的是竹子。他為何如此愛竹?其一,松、竹、梅乃“歲寒三友”,有傲霜鬥雪之志向,常被文人墨客稱之為“君子”、“益友”;其二,竹筍年年發,有欣欣向榮、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其三,竹節挺直,節節相連,常被稱為“勁節”,喻崇高氣節;其四,枝幹中空,竹葉低垂,比喻人有虛心求教的品質。
鄭板橋畫竹為何如此傳神?因其愛竹,故在庭外種竹,一年四季,真可謂是“不可一日無此君”了。當“風和日暖”之時,“一片竹影淩亂”,映照在窗紙之上,“豈非天然圖畫乎?”這就是他觀賞和模擬竹子的一種特殊而巧妙的方式。他畫竹遵循著“意在筆先”、“趣在法外”的創作原則,並說明其畫竹過程的三個階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首先要對天然的竹子進行觀察,這是眼中之竹;再進行繪畫構思,在心裏初步形成畫稿,這是胸中之竹;最後把竹子畫出來,就是手中之竹。他說道:“我有胸中十萬竿,一時飛作淋漓墨。為鳳為龍上九天,染遍雲霞看新綠。”
鄭板橋筆下的竹子,以意取勝,千姿百態,各盡其妙。同樣是數竿竹枝,卻有新竹、老竹、晴竹、風竹、水鄉之竹、山野之竹、庭院之竹、盆景之竹的區別;用筆時而中鋒,時而側鋒,時而中、側鋒兼用,墨色亦忽濃忽淡,結合所繪對象靈活運用,使刻畫的竹子形神兼備,意象萬千。他晚年寫的一首詩生動地反映出他這種追求:“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灑夜間思。冗繁刪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他夜思日畫,不斷刪除繁枝冗梢,保留能傳達精神的勁節秀葉,待到畫出新意而又感到生疏之時,那才達到了真正的成熟。
鄭板橋罷官離開濰縣時,可謂“一肩明月,兩袖清風”,百姓們哭著挽留他,他給濰縣的父老鄉親贈畫留念,畫上一枝瘦勁的竹子,傲然挺立,畫上題詩云:“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竹漁竿”,借竹抒發了他棄官為民、清正自守的心境。類似的還有,在《墨竹圖》題云:“宦海歸來兩鬢星,春風高臥竹西亭,而今再種揚州竹,依舊江南一片青。”
發稿:201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