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範》選譯(七)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人人有過 有則改之聖賢尚且不能沒有過錯,何況一般人不是聖賢,怎麼能夠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呢?一個人犯了過錯,不是他的父母兄長,誰肯教誨責備他呢?不是他的摯愛好友,誰肯規諫勸告他呢?關系一般的人,不過是背地裏議論譏諷他罷了。
品德高尚的君子惟恐自己犯有過錯,暗暗察訪別人對自己的議論,聽到這些議論就會感謝別人,並且考慮改正過錯。品德低下的小人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議論,就愛強行替自己辯解,以至於斷絕了朋友的交往,還有人為此而對簿公堂。
譯者註:《論語》中有個例子,將人的過失比作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是暫時的,但人人都能看得見,等日月重現光明時,人們還會象原先一樣仰望它們,以此來比喻人有過失在所難免,如果能及時改正,那麼人們還會象以前那樣尊敬他。孔子講:“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人如果有錯而不悔改,那就是真正的過錯了。古往今來,看一看那些有大成就之人,他們大都能“聞過則喜”,知錯就改;而那些文過飾非,不知悔改的人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發稿:2007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