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山嶽仙跡探微:雁蕩山—東南第一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牟梅

【明心網】在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有一座兼有泰山之雄偉、黃山之挺秀、廬山之飛瀑、峨眉山之煙雲的名山:雁蕩山。按照地理位置來分,雁蕩山系分為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和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通常人們所指的雁蕩山為位於樂清東北部的北雁蕩山。它東西長25公裏,南北寬18公裏,總面積為450平方公裏,最高峰為百崗尖,海拔為1150米,以峰、洞、瀑、嶂稱勝,有102奇峰,66洞天、27飛瀑、23嶂巒之說。因為其靈秀的風光,雁蕩山被譽為“東南第一山”。唐朝詩人顧況在《仙遊記》中稱雁蕩山為桃花源式的“人間仙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擲筆而嘆:“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

據說,雁蕩山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故名。

如此靈秀之處,自然也是修煉人選擇修煉的佳所。據說,西周時王子晉成仙後曾騎鶴飛臨此山,十分喜愛雁蕩山的美景,便在此駐腳,一連吹了九支曲子。下山後他在小溪中洗了玉簫,才又跨仙鶴離去。現在的仙橋景區就是仙人飛臨之地。

大概在南北朝時,佛教傳入雁蕩山。不過,佛教在此的真正興起是在唐朝。相傳,雁蕩山的開山祖師是如來佛的弟子、十六羅漢中排位第五的諾詎那。釋迦佛曾告訴諾詎那:“你將在一個山水絕妙的地方建寺,那個地方用花名做村名,用鳥名做山名。”後來,諾詎那帶著三百弟子雲遊天下,找了好多地方都沒有找到這個去處。一日,他來到雁蕩山下,但見此處憑海臨風,姹紫嫣紅,花香鳥語,心中暗暗高興,便詢問當地的一位老者該地和該山的名字。老者回答說,這個地方叫芙蓉村,山叫做雁蕩山。諾詎那終於找到了釋迦佛預言之地,於是他領著弟子們進山開始興建寺院。佛教自此興盛。諾詎那後在大龍湫觀瀑坐化。人們因此尊奉他為雁蕩的開山祖師。諾詎那之後,有許多僧人在此修行,在宋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雁蕩山的寺廟自唐時開始修建,宋時除了修葺還建造了更多的寺廟,有十八古剎、十六亭、十院之稱。比較有名的有靈峰寺、白雲庵、靈巖寺等。雁蕩山有許多奇景和仙跡,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全山共分為靈峰、三折瀑、靈巖、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八個景區,其中“二靈一龍”(靈峰、靈巖、大龍湫)被稱為“雁蕩三絕”。

從山腳,經石門潭、東石梁洞、謝公嶺,就可以看到靈峰。靈峰與旁邊的倚天峰緊緊相依,白天遠遠望去,好似參禪的雙掌合十膜拜,故名合掌峰。靈峰中有觀音洞,由大懸崖淩空夾峙而成。洞內有佛寺依洞而築,共分九層,號稱九重天,裏面供奉著觀音菩薩,周圍的洞壁上擺了大小不一的佛像。洞內有“洗心”、“漱玉”、“石釜”三泉。相傳有一天,一個僧人在此修煉,當他念經時,巖石上的水滴一點一點的滴下來,他卻稱之為“洗心”。當刺藤滑破了他的臉時,他也不覺的痛。他的虔誠最終感化了來欺侮他的狐貍、蜈蚣精和狼。

合掌峰巨壁的左側縫間有一個手指大的活像觀音菩薩的石像,人們稱它為“一指觀音”。根據民間傳說,它與觀世音菩薩還有淵源呢。一天,觀音菩薩坐在蓮臺飄過雁蕩山上空時,看到山中煙火沖天,鞭炮震天響,就化作一個老婆婆下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人們正在觀音洞裏用檀香木浮雕刻菩薩的像。而要完成這個佛像,需要990斤銀子。於是,化作老婆婆的菩薩找到方丈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是勞民傷財。方丈不聽,還說:“修行人,只求超脫凡塵,為什麼還要計較錢財呀?”並責備老婆婆“燒香拜佛空念一世經”。誰知方丈話沒說完,合掌峰間刮起了一陣狂風,把未雕好的檀香木觀音像刮的無影無蹤,觀音洞內則落下來一串串珍珠。在人們去撿時,珍珠又變作水珠流走了。此時空中傳來聲音:“誠不誠,看真心;塑巨像,害死人!”而那未雕成的檀香塑像,則越變越小,最後只有九寸九分九長了,貼在了縫隙間。而方丈趴在地上,也一動不動了。

元代文學家李孝光曾寫道:“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巖。”靈巖有奇峰麗石,其中小龍湫、臥龍谷靈秀奇詭的美景美不勝收。

雁蕩山有許多瀑布,有名稱的達十八處,最著名的是大龍湫,湫即為“瀑”的意思,瀑高190余米,其磅礴的氣勢令遊者嘆為觀止。“雁蕩自奇,不附五嶽;龍湫所註,別為一川”。雁蕩的開山祖師諾詎那就在此坐化。

還有雁蕩山最北端的仙橋景區,除了仙人王子晉騎鶴飛臨之地外,還有仙亭山、仙人洞、仙溪,都與仙人有關。

如果說北雁蕩山是佛家修行之地,那麼南雁蕩山則是浙南的道教名山。南雁蕩山最高峰為明王峰,海拔 1070 多米。道教在此興起大概是在中唐,兩宋時發展興盛,元明達到頂峰。主要道教派別是以仙姑洞為主流的正統龍門派,一是以五十丈宮為主流的天師道正一派。道教聖跡有仙姑洞、怡心院、三臺道院、五十丈宮、東樓隔宮等。

仙姑洞,又名西洞,位於碧溪以西,西山之腰,唐時稱“石室”,宋時方稱“仙姑洞”,始建於南宋孝宗隆興年間(1173)。正殿供奉著朱氏仙姑坐像。據《仙姑寶卷》稱,朱仙姑名“蟬媛”,家住鬧村,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朱璧登之女。她幼時就不食葷,聞魚便吐,見肉便嘔。她八歲能文,十歲能詩。待長到十六歲,其父母把她許給大財主劉百萬做媳婦。但她一心向仙,堅決不同意這門婚事。她拜白水漈老道姑為師,父親率人一把火燒掉茅庵,但蟬媛並未因此轉意。她離開白水漈到南雁西洞繼續修道,她夜間織麻,日間采藥,自食其力。有一年,瘟疫流行,她用草藥治好三百多人,連三個已經死去的孩子也被救活了。一個月夜,朱蟬媛突然不知所蹤,人們都說她已升仙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她修行的洞中,修建了道觀。

明代文人章元梅曾有詩《望雁山》,贊美了雁蕩山的雄偉奇特。


雁山高與海天接,海雁南飛古蕩秋。
雁飛一夜渡海去,雁蕩之峰何邃幽。
四十九折盤鳥道,三千余尺飛龍湫。
芙蓉面面削寒玉,長使騷人舉目愁。

──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