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林則徐生命中的一段師生因緣(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廖鳳琳

【明見網】以整頓煙毒之害而享有赫赫威名的清朝學者林則徐,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人生際遇,可視為他整個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其中曲折,至今看來,仍有可供後輩深思玩味之處。

學問與道德的啟蒙

清高宗乾隆50年 (西元1785年) 7月26日,林則徐出生於福建侯官縣。林家世代本為福建望族,且一直以清德著稱。後來家道中衰,到他祖父及父親時,家境更為艱困,兩代都在中了秀才之後,無法續成舉業。父親.D谷先生為維持家計擔任鄉裏私塾教席,林則徐反而得有親炙受教的機會,從四歲入塾,到二十歲中舉為止,他長期接受父親言教與身教的薰陶。而.D谷先生的啟蒙,不僅局限於學識的培育,更著重涵養兒童的天真與廉恥之心,他的教育方法異於舊時代裏刻板嚴肅的模式,使孩童“自樂於向學”(林則徐撰《先考行狀》中語)。林則徐一生的學問道德在童蒙時期的家庭教育中,紮下了深厚根基,對他日後任事與待人各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中舉之後,林本當入京參加會試,卻遇到了與父祖輩同樣的困境─仍因家累過重,無力促成他的進學之路,只好放棄成就功名的機會,轉往福州附近縣衙門裏充當一個小小文案,當時林新婚不久,迫於生活壓力,屈就在那個偏僻環境裏,為縣太爺處理文書,而且一晃便過了三年,他的才學和治事能力,在那段期間,或許得到一定程度的磨練,但也有可能就此被埋沒一生。

冥冥之中,似有鬼使神差,嘉慶11年除夕前一夜,林則徐為知縣所撰寫的一封新年賀稟,在寄達當時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手中時,受到格外的賞識,成為扭轉他命運的一個關鍵因素。

“賀稟”現文采

除非研究清史,今天恐怕已少有人知張師誠為何許人也,而林則徐卻成了近代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事實上,如果沒有張師誠的一番慧眼和用心,是否能有後來出色的林則徐,至今很難定論,至少他必須多奮鬥個好幾年才有可能出頭。 張師誠是浙江人,在乾隆皇帝時曾受召面試,賜為舉人,後來考取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主事、按察使、布政使及各省巡撫等官職,尤以福建巡撫八年任內最有治績,在當時封疆大吏中,號稱能手,清史稱他:“才猷建樹,卓越一時”。

且說這對師生相遇相知的那一段動人經過。

林則徐23歲這一年的歲末,他一如既往,為他已服務了三年的知縣撰擬新年賀稟(給上級的賀歲卡),想來林則徐從小練就的書法功力和洗練文筆,對寫作這類文稿早已遊刃有余,而官場裏對這種人情往來應酬的書寫,則早習以為常,一般官員根本無須親自經手,直接交由屬員做例行回覆即可。

令人佩服的是:張師誠此人,不僅個人能力卓越,他還時刻留心身邊所能接觸到的各種人事物,一心想從中發掘有用人才。這一番為國舉才的用心,使他在嘉慶11年除夕的前一夜,猶留守在巡撫衙門內,親自翻閱從各地遞送來的大量賀稟,聚精會神地逐一檢視。很快的,他發現了其中特別突出的一封,反覆閱讀沈思後,決定立即派一名幹練的親隨連夜下鄉,交代他務必將撰擬賀帖的人帶回省城相見。

張師誠為了要了解賀稟作者究竟是否具備真才實學,足堪大用,煞費了一番苦心,做了許多方面的試煉。首先他交代親隨,見面後不須多語,但要一路觀察此人神情。

第二天清晨親隨來到縣衙裏,知縣一聽是撫臺來的官差要來帶人,先慌了手腳,以為出了什麼岔子,基於愛護僚屬的心意,返身急告林則徐,要他回避,自己準備再出面,托詞林已回家過年來為他擋駕;林則徐一口回絕了知縣的好意,認為好漢做事好漢當,若真出了紕漏,豈有牽累他人之理,他隨即與官差從容地步上了省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