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明朝的忠烈大臣──於謙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於謙為官時,看到官場裏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痛心,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文/阿哲 圖/柚子

【明心網】
於謙是明朝人,他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轉危為安,而且他三十余年的官場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深受百姓的愛戴。但當時政風敗壞,攀緣附會、貪汙納賄的情況十分嚴重,使他這種半神的操守,屢屢遭受打擊。

帶有清風

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因為不肯給主考官額外的禮數,故招致怨恨,由狀元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

為官時,他看到國家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可是官場裏許多人不以國家社稷為重,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的痛心,故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那時太監王振權傾朝野,貪贓枉法、作威作福。每逢朝會,晉見王振的人都要奉獻一些金銀財寶,以求得仕途順利。於謙上京奏事,每次都是兩手空空、不帶一物。如果有人勸他即使不帶金銀珠寶,也得帶點土產、做點人情,以免得招來禍患時,他往往揮動兩袖,笑著說:“帶有清風!”

不畏權勢,興利除弊

於謙相貌英挺、頭腦清晰,每次上朝奏事都是聲音宏亮、有條有理。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山東叛亂,宣宗禦駕親征。高煦兵敗跪於軍前,於謙秉承宣宗之令,以高亢的語調,歷數高煦的罪狀,高煦渾身戰栗,頓首稱:“臣罪萬死!”宣宗對於謙的表現非常滿意,論功行賞時,賞賜與出生入死的將領相同。

雖然是七品的小官,但他的優異表現,使宣宗對他另眼相看。明朝設立巡撫時,宣宗欽點於謙為兵部右侍郎,負責巡撫河南、山西兩省,把他一下子從七品直升至三品。於謙不負眾望,足跡遍歷兩省各地,到處視察政事、興利除弊。這一段期間,他創行平糶條例、義倉、平準倉、惠民藥局,並且無償貸給貧民大量糧食、加築黃河堤岸、允許百姓直接到衙門申冤等,使兩省百姓的生活,獲得極大的改善。

總之,為了黎民蒼生,於謙不惜得罪權貴,做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他人到哪裏,正義公理就跟到哪裏。

穿盔戴甲,力挽狂瀾
後來,明朝邊防日益吃緊,兵部事務日益繁重。在此緊要關頭,於謙奉命入京,擔任兵部左侍郎一職。

當時蒙古瓦刺軍席卷南下,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話,禦駕親征,結果土木堡一役,明朝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虜了。消息傳來,人心惶惶,有人主張南逃、有人主張投降。在危急關頭,於謙挺身而出,痛斥主張逃跑或投降的人,並立即調集各路兵馬保衛京城。

瓦刺軍以英宗為人質,要明朝投降,否則就要殺掉英宗。此時又有人主張獻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於謙義正詞嚴地質問:“到底國家重要,還是英宗個人的生命重要?”堅持拒絕敵人的最後通牒。

於謙一面調兵遣將,一面加強長城各關口的防守,同時要求嚴懲土木堡戰敗的禍首王振及其黨羽。此舉大快人心,令朝廷上下士氣為之一振。受到他的鼓舞,朝中大臣也逐漸恢復了信心,並以朝中不可一日無君為名,擁立郕王為皇帝。

調集相當的兵馬以後,於謙親自穿上盔甲迎戰敵人,將士們在他的激勵下,決心背水一戰。敵軍的首領也先此次入侵,勢在必得。不料,郕王即位使他的要挾失敗,而於謙的英勇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在於謙的奮戰不懈之下,瓦刺軍大敗,也先倉皇帶著英宗逃出關外。

明朝獲勝後,論功行賞,於謙功勞最大,但他卻說:“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豈敢邀功!”並將勝利歸功於全體將士。

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

於謙對也先的誘降、脅和、反間等各種陰謀詭計,一一予以擊破。瓦剌因屢次失敗,厭戰情緒日益高漲。也先見明朝無機可乘,於是遣使求和,並表示願意歸還英宗。不久,英宗被接回北京。對於英宗的歸來,景帝大傷腦筋,經過一番琢磨,讓他居住在皇城內的南宮。

幾年後,景帝突然病倒。石亨、徐有貞等奸臣見機不可失,於是率領千余名士兵,撞倒宮門,擁英宗復位。這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英宗復位後,徐有貞等人以“意欲”迎立外藩為帝的罪名,誣判於謙與大學士王文兩人謀逆。審訊時,王文道:“迎立外藩須有金牌、符信,而且遣人必須使用馬牌,究竟有無此事,向兵部查證即知,何以無故冤枉人呢?”徐有貞強詞奪理說:“事尚未成,當然沒有實跡可查,但有此心即已可誅。”王文大聲說:“犯罪必須有證據,怎可任意揣測人心,陷人於死罪?”於謙平靜地對王文說:“算了,徐有貞等欲公報私仇,辯論又有何用?”審判官蕭維楨插口道:“於公可謂明白人,事關朝廷大事,承認死,不承認也是死!”說完就將他們判處死刑,並下獄治罪。

死刑消息傳來,山西、河南兩省計有一萬多人連夜奔赴京師,要求釋放於謙。紳民們在奏書中說他做河南、山西巡撫時政績斐然,並列舉他設立尚義倉、平淮倉、治理黃河、免除稅賦等事跡,而且說他是兩省百姓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懾於紳民的壓力,王振不得已只好釋放於謙,並降職使用。紳民知道後,又再一次奔赴京請願,王振只好讓於謙官復原職。

縱使如此,死刑案還是奏請英宗裁決。英宗見到奏章時,猶豫地說:“於謙實是有功,不應加刑。”徐有貞奏道:“不殺於謙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譽可言?”英宗只好詔令於謙死刑。他死後,英宗派人去抄他的家產時,才發現他“家無余產,蕭然僅書籍耳。”

後來繼任的兵部尚書陳汝言貪汙納賄,使於謙整頓國防之前功俱廢。不久,塞上又邊警頻傳,英宗方愀然嘆道:“倘使於謙在,北虜安敢如此!”

於謙死後葬於杭州西湖,後人稱為於少保墓,與嶽忠穆相映生輝。每年清明時,男女老幼至墓前拜祭者,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