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古人論勤儉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中華民族自古就以勤儉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左傳》引古語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周易》提出“儉德辟難”。可見,古人認為能否做到勤儉是關系到生死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勤儉有助於防患於未然,即使在物質財富相對豐富的今天,戒奢從儉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道德修養。

《周易·否》說:“君子以儉德辟難”,大意是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這句話一方面是闡明儉樸的德行能夠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險的時候,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於克服危險。《周易》一書非常具有辨證思維,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份彰顯自己,這樣才能渡過難關。

《尚書·大禹謨》記載“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即在國事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堯、舜、禹對天下大事都是盡心盡力,堯看到有人挨餓受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大禹治水數過家門而不入。他們擁有天下但是生活卻十分儉樸,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為天下人作出崇尚儉德的表率。

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引述別人的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用來訓誡子孫。人想過好日子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對物欲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他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節儉有助於抑制過份的欲望,是做人的一種美德。

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於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他反對驕奢淫逸、靡費財務,提倡節儉。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這話很有道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從表象上看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所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視勤儉,這也是今人應該遵從的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