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家財助軍餉的姚啟聖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彭運輝【明心網】姚啟聖自幼生長在豪富之家,但他卻毫無紈絝子弟的惡習氣。他聰明過人,勤於讀書,尤其是對歷代清廉之士敬佩不已,常引以為楷模。姚啟聖從小就很喜歡練武,不但善於使硬弓,武藝也很高強。在清朝的順治初年,他投筆從戎,從此走上了軍事生涯,為國立功無數,到康熙十七年時升任福建總督。
在任福建布政使時,姚啟聖為了盡快平定吳三桂的叛亂,首先捐資助軍,將家產私財共五萬兩白銀捐出,用於置辦軍械物資,以增強戰鬥力。這在當時的一、二品高官中非常罕見,致使領兵的康親王深為感動,在奏折中常常表彰他,為他請功。姚啟聖兩年之後,終於使福建全省統一。按照清朝當時的制度,官員捐錢達到五百兩就記錄一次,加一級。而當時吏部和兵部所列的姚啟聖捐獻之功,已經加到了五百級之多!
守著萬貫家財,姚啟聖毫無享樂之心,而是捐獻國家,不但捐出性命為國征戰,還捐出家財助戰,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很少見。
為了招撫鄭氏官兵,姚啟聖又捐出大量財產,當時是康熙二十年,他招撫鄭氏官兵已見成效,為了安置更多的鄭氏投誠官兵,他認為給俸發餉是最能得人心的,但政府支出的軍餉又不可能充分做到錢財充足,這樣,姚啟聖毫不猶豫地拿出家產來安置投誠過來的官兵。後來統計表明,單單捐獻銀錢一項就達八萬八千兩,當時人們稱他"用金錢如糞土",為了國家早日安定,人民早日過上安寧日子,毫不吝嗇私人的財產。他的報國忠心和愛護官兵的真情使投誠者大為感動,投誠的人紛紛慕名前來。
作為武將,姚啟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臺灣的統一。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決定進攻臺灣時,姚啟聖已經積勞成疾。在床上臥病的姚啟聖仍然時刻想著臺灣的統一大業,對妻子、兒子卻不掛念。姚啟聖病剛見好,康熙帝便又委以重任,讓他負責軍隊糧餉。姚啟聖以國為重,沒有休養就走馬上任了。他多方籌集軍需物資,還將自己家中的金銀器皿捐出來,甚至妻妾的首飾也動員她們捐獻給軍隊充做軍餉。當時的清軍官兵目睹這一感人情景,搬運金銀器皿的士兵無不落淚,都暗自發誓不惜死戰來報國,報答姚啟聖的體恤之情。這在清軍攻克澎湖等重大戰役中起了巨大作用。清軍統帥施瑯在奏折中這樣寫道:"今日克取澎湖之大捷,皆督臣(即姚啟聖)賞賚鼓舞之功。"
晚年,因受他人誹謗誣陷,姚啟聖含冤被貶。此時,家中財產捐獻將盡,生活非常貧困,加上這一政治打擊,引發舊病。當年十一月滿含悲憤,溘然長逝,終年僅六十歲。
姚啟聖死後,家中無錢入葬,兒子們就賣田來安葬他。許多百姓看到此景,驚詫不已,有的痛苦流涕,慨嘆忠良早逝。有些人還不顧個人安危,私下為他建祠堂祭奠。
後來,姚啟聖終於恢復了名譽,一代廉吏可以安然長眠地下了。
發稿:200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