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體國恤民的兒寬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西漢漢武帝時代,有個叫兒寬,又稱倪寬的人。班固所作《漢書》,有他的傳,說他是千乘縣(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人。

精通歐陽尚書學

兒寬從小時候就勤奮好學,又很聰敏。所以學識日漸增長。後來專門研究《尚書》,並拜歐陽生為師。歐陽生也是千乘縣人,是西漢今文尚書學——“歐陽學”的開創者。由於兒寬在研讀《尚書》方面有一定造詣,被西漢的郡國(郡和諸侯國,同為西漢地方高級行政區劃)選拔為博士。“博士”是古代學官名,武帝以後專門傳授經學。兒寬擔任博士後,又曾投到西漢大經學家、對《尚書》很有研究的孔安國門下,進一步研究尚書學。

不過,兒寬的家庭很貧窮,沒有多余的錢財供他研究學問,兒寬只好自力更生,維持學業。他曾給孔安國的弟子們當廚工做飯,還曾經被雇傭去耕田種地。他帶著經書到農田裏,每當休息的時候,就坐在田地旁認真地研讀經書。因此,他的經書愈讀愈精,經考試他做了掌故(漢代官名,掌管禮樂制度等舊事慣例),後來又當了掌管刑獄部門的一個小官吏。

兒寬待人謙虛溫和,從不驕橫自傲,而且廉潔不貪,秉公辦事。由於他性情柔弱,缺少勇猛無畏的氣勢,也不善言辭,別人認為他是個懦弱書生,幹不成什麼大事業。

為張湯所識

兒寬當小官吏的時候,其上司叫張湯,身為廷尉(官名,掌刑獄,為九卿之一)。張湯所在的廷尉府,更多的是使用那些懂得法律、刑獄的官吏。兒寬以儒生的身份在其中供職,自然不熟悉刑獄的門道,不懂得在衙署應作些什麼事。張湯只好派他到北地管理牛羊。這一去達數年之久,積累了不少實際經驗。

後來,兒寬回到了廷尉府,根據實際感受寫了自己如何管理牛羊的文章,報告給張湯。恰巧這時,張湯審理一個重大案件,向朝廷寫了材料,報告情況。武帝看了奏文,認為有關這個案件的許多問題沒有講清楚,很有疑問,便把材料退了回來,要求重寫。廷尉府的官吏不知怎麼寫為好,正為此事弄得愁眉不展。

兒寬詳細了解了這個案件的情況,向廷尉府起草文件的官吏訴說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應該如何寫這個奏章。官吏們一聽,覺得兒寬講的很有道理,就委托他來起草這個奏章。

兒寬是個很有文才的儒生,又經過實際的鍛煉,增長了才幹,因此他很快便寫出了這份奏章。官吏們讀了,個個稱贊不已,非常敬佩兒寬。於是,他們把兒寬的情況和奏章,報了張湯。

張湯看了兒寬寫的奏章,同樣折服於他的才能,於是召見兒寬,詢問他許多關於刑獄和寫文章方面的問題,兒寬對答如流,處處講得有道理。張湯很賞識兒寬的文采和能力,便讓他做廷尉府椽史一類的官。

為武帝提拔

張湯把兒寬所撰寫的奏章,呈給漢武帝,武帝閱後準奏。

過了幾天,武帝召見張湯,問道:“你所遞奏章,絕不是一般官吏所能撰寫出來的,不知出自哪一位高手?”

張湯回答:“是本府兒寬所寫。”
  
武帝說:“朕對兒寬的文采和名聲早有所聞。”
  
由於兒寬的奏章寫得好,受到武帝的贊許,張湯便委任兒寬為專門草擬刑獄訴訟文件的刑法官吏,按著春秋古法的標準判決案犯。從此,兒寬在廷尉府中很受張湯重用,辦了不少刑案,申張正義,懲處奸邪,令貪官汙吏膽顫心驚。
  
後來,張湯擢升禦史大夫,兒寬被提拔為椽吏,又升為侍禦史。
  
有一次,漢武帝召見兒寬,君臣之間談論經學。兒寬主張應該以儒學治天下,他的高談闊論,贏得了漢武帝的喜悅。漢武帝還專門就《尚書》中的內容,與兒寬切磋學問,君臣之間談得十分投機。這以後,兒寬晉升中大夫,調遷為左內史。

興修水利,獎勵耕作

兒寬在任上,很有治國安民的辦法。他規勸農民要勤奮耕作,大力發展農業。他認為有了糧食,就可避免因饑荒造成社會動蕩。在法制方面,他對訴訟案件認真審理,秉公斷案,從來不亂用刑法,以避免冤案。他說:“要體恤人們的疾苦和災難,為官清明才能得到民心的支持。要選擇善良寬厚之士做官,關心自己的下屬。這樣做,就會得到官吏與百姓的擁護。”

兒寬曾向武帝上奏章,建議在已有的鄭國渠的上遊南岸,開挖6道支渠,以灌溉周圍的土地,發展農業。兒寬的建議被批準實施,後世還留下六渠的遺跡。他還主張,應該制定水利法,以保障農民依法灌溉土地。

兒寬的確是一位體國恤民的勤政官吏。他看到一些貧困百姓在青黃不接的季節,生活無法維持,難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了解決農民的困難,就借貸與民,並且還減少農民的田租賦稅。不久,朝廷考核官吏,兒寬因把糧食借貸給老百姓,並且收入的田租又少,考核官認為兒寬的政績太差,為國家的貢獻小,就要免去他的官職。

當地的老百姓知道了這一情況,甚怕兒寬離去,於是爭先恐後地為官府交租。當時,有的趕著牛車,有的肩挑重擔,送糧的道上絡繹不絕。結果,上交的糧食很快超過了收租的限額。由於兒寬很得民心,受到廣大百姓的支持和保護,結果他的官職沒有丟掉。
 
漢武帝知道了老百姓擁護兒寬的情況後,就對兒寬更加寵信。

合著《太初歷》

兒寬後任禦史大夫,武帝又命他編寫新歷法。他接受任務後,感到這件事情意義大,責任重,就和史學家司馬遷、天文學家落下閎等合作,共同編寫《太初歷》。《太初歷》修成後,於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使用,用到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太初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也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對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首次把有利於農時的24節氣編入歷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可供參考。《太初歷》的創制,有著兒寬的智慧和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