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清操的吳隱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東晉末年,朝綱失禁,吏治腐敗。豪門權貴、大小官員競相以奢侈腐化為榮,以盤剝肆虐百姓為樂,甚至監守自盜,將國家必備的軍需財物竊為己有。然而,也有為官數十年一塵不染、理財數載兩袖清風的廉潔楷模,吳隱之就是其中的一個。耿介自立操行端正
吳隱之,字處默,東晉淮陽初城(今山東耶城北)人。他的六世祖父是曹魏時的侍中吳質,為魏文帝曹丕所信賴。後來家道衰落,吳隱之的父親似乎沒有做過官,是最下層的寒門士族。家中本來就不富裕,到吳隱之十幾歲的時候,父親不幸病死,家境就更加困難了。一家人常常以粗糙的豆類和鹹菜充饑度日。貧苦的生活,磨練了吳隱之的品德。他少年老成,不僅勤奮好學,吃苦耐勞,而且孝順母親,敬重兄長。他為人處事,品行端正,從不貪圖非份的財物。
不久,母親也相繼去世,吳隱之悲痛欲絕。哭泣之聲感動得過路行人都為之落淚。他的鄰居是韓康伯,官拜太常。韓康伯的母親是位賢惠明達的老婦人,被吳隱之的操行所感動,就對康伯說:“如果你以後負責挑選官吏的工作,一定要舉薦像吳隱之這樣的人。”後來韓康伯果然被任命為吏部尚書,於是提拔吳隱之為輔國功曹,隨即又改任參征虜軍事。吳隱之本來為人謙和,又博涉文史典籍,善於言談,長得儀表堂堂,所以很快就獲得了“儒雅之士”的好名聲。
吳隱之的哥哥吳坦之為豫州刺史袁真的功曹。太和四年(369年)冬,袁真據守壽春叛變,投降了前燕帝國。兩年後,東晉大司馬桓溫率兵平定叛亂,在壽春俘虜了叛亂首領。許多人遭受株連,以叛逆的罪名押送京師建康(今南京)斬首示眾,吳坦之也在其中。吳隱之聞訊後從建康匆匆趕來,拜見大司馬桓溫,請求代替哥哥赴死。桓溫被他勇於獻身的精神所感動,又見他心懷坦蕩,談吐爽直,毫無懼色,不僅沒有誅殺吳隱之,還赦免了他的哥哥。不久,吳隱之官拜奉朝請、尚書郎。
太元十年(385年),吳隱之以奉朝請的身份被衛將軍、尚書令謝石聘請為衛將軍主簿。其後,適逢吳隱之的女兒出嫁,這在一般人家也是件大事,何況是官宦人家。謝石知道他一向清貧,就派了自家的廚師帶著帳本物品去吳家幫助操辦婚事。當廚師來到吳家時,除看到他家的婢女牽著狗到市場上去賣外,其它與往常一樣,根本看不出官宦人家嫁女的喜慶場面。
後來,吳隱之出任晉陵(今江蘇常州)太守。晉陵地處京師附近,西晉末年隨遷的僑民很多,魚龍相雜,秩序混亂,為地方官吏搜刮民財提供了方便。然而吳隱之在任職期間,始終格守清操,從未利用職權謀私騷擾百姓,加重過人民的負擔。他甚至連仆人都不用,砍柴燒飯做家務都由妻子一個人承擔。
任職期滿後,吳隱之被調回朝中做官並由中書侍郎、國子博士、散騎常侍等職,接連遷升至廷尉、秘書監、禦史中丞、左衛將軍等高級官職。當時東晉王朝動亂叠起,官場汙濁不堪。許多達官顯貴或爭權奪勢,或沈溺酒色、醉生夢死。吳隱之則出汙泥而不染,清廉之風沒有任何改變。他既不貪圖淫逸,也不攀附巴結權貴,所得俸祿和賞賜,總要和貧窮的親族共同享用,不肯為自己積蓄和添置衣服被褥等。史載吳隱之寒冬臘月,都沒有一床象樣的新被褥。身上穿的衣服不僅破舊,而且沒有替換的。妻子給他洗衣時,他經常披一塊棉絮待衣服晾幹再穿,清貧儉樸,和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兩樣,因而得到朝野的一致贊譽。
發稿:2005年9月23日
更新:200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