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生態惡化:太湖汙染、沼澤化嚴重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周同 整理【新生1月17日訊】太湖流域本是舉世聞名的“魚米之鄉”,但由於近20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汙染物大量直接排放,水質受到了嚴重的汙染,加之工業、農業、居民生活等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現已成為一個資源型、工程型和水質型的缺水地區。太湖流域水汙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流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太湖流域每年因水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億元,兩年就相當於1991年洪水的損失。
太湖流域河網總長度12萬公裏。據不完全統計,現已有70%以上的河長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上海市汙染河長約占 89%~92%,江蘇省約占82%~87%,浙江省約占72%~79%,並呈逐年惡化趨勢。80%的河流水質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地面Ⅲ類水標準。在過去的10年中,河流水質總體上下降了一個至一個半類別。河流水汙染範圍不斷擴大,已經由七八十年代的城市河段擴散到周邊河網地區,並且與鄉鎮企業造成的小城鎮汙染連成一處。隨著河流有機汙染加重,水體中有毒、有害、難降解汙染物質增加。
如含磷洗衣粉的磷本身並無危害,但是洗滌汙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後,水中含磷升高,給水生植物提供豐富的營養,導致各種藻類植物瘋狂繁殖,水草狂長,水體缺氧,這些水生物死亡腐敗以後,會放出大量有毒有味氣體,使水質混濁發臭,使水中魚、蝦、等水生物死亡,使湖泊變成死水,嚴重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太湖湖底沈積了60萬噸的磷,其中有16萬噸來自周邊居民傾倒的洗滌廢水,使昔日碧波蕩漾的太湖水渾濁發黑,腥臭難聞。90年代梅梁灣一次水華大暴發引發的水荒,導致了無錫市112家工廠停產,居民飲用水都發生困難。
太湖流域平原河網地表水汙染極為嚴重,許多對水質要求較高的工業和居民用水源向深層地下水轉移。對地下水資源的掠奪式開采,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資源受到嚴重破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下水位普遍以每年2~3米的速度下降,部分地區水位埋深已低於含水層頂板,處於疏幹開采狀態,地下水資源面臨枯竭危機。由於地下水位的下降,蘇南及杭嘉湖地區地面沈降範圍已連片逾3000平方公裏,沈降中心區累計沈降量已超過1.5米。地面沈降造成了一系列的地質災害,誘發地裂和局部塌陷,交通、城幣公共設施和居民房屋遭損等等。
太湖流域眾多湖泊中,較大的如太湖、澱山湖、洮湖、o韜染⑸爍揮A饔蛩低車鶻謚惺唷揮現兀⒄寡桿伲卸雀揮骯婊?5%以上,夏季西北部重富營養水域占全湖面積的10%左右。在近10年中,太湖富營養化程度已經上升了一個半至兩個等級。由富營養化而引發的藻類爆發時間增長,已由原來的夏季擴展到現在的春、夏、秋三季。藻類爆發的區域不斷擴大,已由原來的梅梁湖等局部湖灣發展到湖心的大部分。藻類優勢種也由原來的藍藻轉變為綠藻。同時,東太湖、洮湖、o韜群吹惱釉蠡步涎現兀械囊殉剎菪禿矗低吃獾狡蘋怠?p>東太湖東連大運河和吳淞江,南接太浦河、黃浦江,是被東山半島從太湖中分割出來的一個深袋狀湖汊。盡管面積只占太湖總面積的5.6%,其地位卻非同小可:它是太湖最主要的泄洪渠道,50%—80%的太湖水經此地流出。除西南部浙江天目山區之外,這裏還是太湖流域內水質最好的水體,常年水質保持優於三類水標準;它是上海、蘇州和浙東地區最重要的城市水源地,上海80%的城市用水來自這裏。
據調查,東太湖如今42.8%的湖面已成為沼澤,39.5%的湖區正在向沼澤演變,無沼澤的湖區僅占湖區面積的17.7%。在低水位期間,30%的湖底露出水面成為灘地。
在唐宋時期,東太湖面積約為400--500平方公裏,如今只有120多平方公裏。造成東太湖面積銳減的原因,一是圍墾,二是淤積。1990年就有人預言,東太湖在30年內可能消失,而異化為一條狹小的河道。最近3年,東太湖面積又萎縮6平方公裏以上。
人們受圍網養殖特種水產高額利潤所驅動,大量外來投資人或養殖大戶經由地方政府或漁業管理等職能部門的許可擁入東太湖大施掠奪式的開發。無理性的養殖方式導致大量的殘 餌積沈湖底,水生植物在湖內腐爛,嚴重破壞了湖體的生態環境,漁業資源急劇衰退。其結果是個人在獲得豐厚利潤的同時,卻損害著自然生態。無序的漁業開發目前已有向西太湖蔓延的趨勢。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課題組近年對東太湖的20個樣點進行了8次野外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太湖水汙染加劇和過度網圍養殖,大大加快了東太湖的沼澤化進程。專家認為:“入湖汙染物質不斷增加,使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大量生物殘體沈積湖底,促進沼澤化;近年來網圍養殖面積急劇擴大,浮葉和飄浮植物迅速發展,加快了沼澤化趨勢。”調查報告明確指出,“全湖範圍內的網圍養殖成為東太湖沼澤化最主要的驅動因素。”
東太湖的生態環境惡化將導致湖體的萎縮和消亡,太湖向下遊泄洪、供水、凈化水質的功能將受到顯著的制約,威脅到流域整體的防洪、供水安全。
太湖水臟了,東太湖變小、變淺了。難道太湖這顆“明珠”終將被我們汙抹的失去光芒消失在沼澤之中嗎?
(正見網)
發稿:2004年1月17日
更新:2004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