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萬象紛紛 > 社會亂象

人為破壞導致中國西部生態惡化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周同 編輯

【新生12月27日訊】中國西部是長江、黃河的發源之地。他孕育著源遠流長的中華的文明。然而,歷史上人類頻繁的生活方式破壞了西部的生存環境。當今天人們又把眼光回到這片曾經是綠色蔥蘢的土地上。這裏是一片蒼涼,人們已經蹂躪過這片土地。可是,今天貪婪的人們似乎不放過這片已被過度開墾使用的大地。

今天的黃土高原,眼前大多是幹涸的河床和光禿禿的山。然而,據有關專家在結束了對黃土高原西部長達 4 年時間的研究後認為,4000 年前這裏卻有著廣泛的濕地分布,完全可以用“郁郁蔥蔥”來形容當時黃土高原的景象。

歷史上,張騫通西域以後,西域廣大地區曾興修水利,發展屯田。如樓蘭、且末、精絕(今民豐北),"G彌(今於田)、鄯善(今若羌)、渠勤(今於田南)、於田(今和田)、莎車均有過發達的農業,支撐了“絲綢之路”南道的暢通。至今古米蘭河畔還保留著漢代灌溉總閘、幹渠、古渠的遺跡。今日,當地的漢、唐遺跡已被新月型沙丘所包圍,廢棄的耕地變成白茫茫的堿灘。尼雅古城(漢代精絕)在今尼豐北150公裏的沙漠之中,古且未在今城以北100公裏的沙漠之中,也就是說,沙漠向外(南緣)擴展了相當大的面積,綠洲沙漠化不能忽視人類開墾所引起的河流變遷,植被減少的因素。

再有,河西走廊武威民勤地區騰格裏沙漠西南緣的擴展;唐以後、武威地區人口增殖、墾田截水致使河流下遊幹涸。內蒙額濟納旗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原居延地區沙漠化,系因明朝中葉河西走廊人口增殖,墾田灌溉用水多,導致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黑水河的水流不能再流到下遊的居延地區,使西夏、元代一直沿用的黑城子被迫放棄。迄今居延海幹枯的湖床上仍保存著因斷水而死的魚。

當歷史走到了今天,人們對大自然尚無虧欠之念,善待之心,變本加厲的掠奪西部尚存的資源。隨著近年中國西部的開發,西部的“生態要素全面告急”。

從 2000 年 3 月開始,中國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中科院、國家測繪局、青海等 12 省、區及有關科研部門,歷時一年半,完成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表明,近年來西部生態結構趨於單一,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生態系統更不穩定,生態環境更加脆弱,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生態形勢嚴峻。

水土流失繼續擴大。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積為 10436.9 萬公頃,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62.5%。部分省區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局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還在增加。

土地沙化依然嚴重。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為 16255.6 萬公頃(內蒙古、甘肅、青海等七省、區統計數據),占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 90% 以上,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積呈持續增長的趨勢。

森林生態系統呈現數量型增長與質量型下降並存的變化趨勢,森林類型比例向不合理化方向演化,導致森林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減弱,病蟲害加劇。近 10 多年來,西部地區(不含西藏、雲南、重慶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增幅分別達到 8.27% 和 12.75%,但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和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降幅分別達 18.96% 和 25.14%;經濟林面積增加了 62.96%,而天然林、防護林面積分別下降了 14.49% 和 51.07%。

草地面積持續減少,質量下降,鼠害嚴重,草地質量不斷下降。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積分別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 29.5% 和 47.1%。

水資源短缺現象嚴重。西部地區河流、湖泊汙染不斷加重,出現水質性短缺現象。天然濕地萎縮,自然調控能力降低。

石漠化問題突出。截至 1999 年,西南地區五省(區、市)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為 729.5 萬公頃,占該地區土地總面積的 5.3%。

生態環境破壞引發了一系列自然災害,經濟損失難以估算。參與調查的專家介紹說,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呈減少趨勢的沙塵暴,90 年代初開始回升;西部地區 90 年代旱災和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分別比 80 年代增長了 7.5% 和 49%。根據有可比資料的廣西、四川等 9 省、區計算表明,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 1494 億元,相當於同期 GDP 的 13%。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西部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專家認為,人為因素的作用是造成西部地區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

毀林毀草開荒嚴重。1986 年到 1999 年,西部地區因開墾草地、林地或果園而增加的耕地面積分別占新增耕地面積的 69.5% 和22.4%。與此同時,每年各地又有大量的耕地因產量低、成本高等原因而棄耕,加劇了土地的水蝕、風蝕。

盲目上馬水利工程,引起水資源時空分布改變、泥沙淤積、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位下降。如黑河中遊的張掖地區為了發展農業,大量建塘築壩蓄水、開挖溝渠灌溉,導致下遊地區的額濟納河斷流,西居延海完全消失。

不合理的開發活動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不含貴州、西藏)因礦產資源開發破壞的土地面積累計達 181 萬公頃。據有可比資料的青海、陜西、寧夏和內蒙古統計,1999 年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破壞面積比 1986 年增加了 1.2 倍。此外,采金、采油等也使一些地方的地面水和地下水遭受汙染和破壞。一些專家痛心地指出,正是由於大量的人為破壞,使得治理速度趕不上惡化速度,生態建設效果被大大抵消,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難以扭轉。

歷史上樓蘭、尼雅的悲劇正在重演。那時黃沙能吞沒的是古道上的城鎮。今天,一旦西部這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二地域的生態系統崩潰,整個中國就面臨著滅頂之災。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