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大陸金融為何劫難不已--評中國銀行的“開平之劫”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梁京

早在今年初,緊接著大陸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的醜聞被國外媒體廣泛報道不久,美國《商業周刊》就報道了中國銀行的另外一樁更大的醜聞。但是,在當局的新聞封鎖之下,中國大陸的普通老百姓直到不久前,才在五月份的《財經》雜志上,得知了這個所謂開平之劫"的部分真相。《財經》雜志透露,中國銀行在廣東的開平支行,以許超凡等三任行長為首,在九年內盜竊銀行資金,總額達4.83億美圓。盜竊通過中國銀行全系統的資金信道進行。所盜資金多數轉往境外私人賬下並被耗散。中國銀行的實際損失絕不小於三年前案發的中國建設銀行恩平支行非法集資35億元的大劫難,許超凡等主犯竟得以安全出境,至今仍然逍遙法外。

開平之劫,恐怕是世界歷史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銀行經理監守自盜的案例。對於已經倍受置疑的大陸銀行系統的信譽,這個醜聞無疑是雪上加霜。

《財經》雜志主編胡舒立對這一銀行劫難親自發表了評論。評論尖銳地指出,恩平大案之後復有開平之劫,說明大陸國有銀行積難過深而變化還不具應有的根本性,因此,類似的劫難還遠沒有完。這個總的判斷應該說是不錯的,但是,在論及大陸銀行積弊的原因和改革的出路時,評論則無法避免大陸文章避重就輕,用時髦術語編織空話的通病。

胡舒立認為:大陸國有銀行管理機制的明顯弊端,"其一是現存分布式的管理機構約束力與制衡力太差,其二是銀行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嚴重不足。"何謂分布式管理架構?胡舒立認為沒有必要作任何解釋,盡管這是一個多數讀者都不知道的外來術語。從上下文看,胡舒立用這個"分布式結構"描述共產黨管理銀行的組織架構,並將這種"分布式結構"與目前國際上銀行多采用的所謂"矩陣式"結構相對立。按照胡舒立的說法,只要大陸當局大膽地高舉公司化的手術刀,對國有銀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變目前的所謂"分布式"的管理構架為"矩陣式"構架,大陸的國有銀行就能夠打破目前"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僵局,開創新的局面。

這種論調未免令人難以置信地幼稚,恐怕連胡舒立自己也不能相信。正是在同一篇評論中,她提到了國外銀行監管機制的核心在於獨立性。她指出,不用說銀行外部的監管機構,"即使內控機構也必須獨立運行,直接向銀行董事會負責;監管專業化更是基本準則,監管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知識、人品和能力。"

大陸國有銀行的問題恰恰就出在"獨立性"這三個字上。對於中共當局來說,維持共產黨對金融系統的絕對控制,是維持中共政權的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正是基於這個認識,中共中央專門在數年前成立了一個中央金融領導小組,直接對政治局常委負責,並負責直接選拔和任命中共國有銀行的高級官員。這個事實說明,中共的國有銀行不可能具有國外銀行的那種獨立性。因為中共對國有銀行系統的控制,也象它對其他系統的控制一樣,主要是建立在個人政治忠誠的基礎之上。這樣的控制機制,必然要排斥職業化的精神,排斥建立在專業化基礎上的監督和制衡機制。所謂"矩陣式"的管理和監管架構,也就完全失去了基礎。

胡舒立批評中共決策者,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而沒有認真建立銀行的監管機制乃至監管文化。在我看來,胡舒立和她領導下的《財經》雜志在財經專業領域堪稱皎皎者,但是中共決策者的在這個問題上的認知水平卻未必比胡舒立的批評來得低。他們清楚地知道,如果讓銀行系統獨立,在目前中國大陸的政治和法律環境下,有可能意味著老百姓對整個貨幣體制失去信心,不僅共產黨要完蛋,整個國家有可能陷於極大的混亂。但是,要改變大陸的政治和法律環境,使之有利於健全而獨立的銀行系統的發展,則不利於中共一黨專政。兩害相權,中共只能選擇維持自己的私利,維持黨對銀行系統的控制。

中共控制的國有銀行系統既然不可能建立獨立而有效的監管體制,自然就無法防止金融劫難的不斷發生。當然,大陸經濟和社會對這些金融劫難的承受能力,總有一天會面臨挑戰。不過,到那時,首先應該作大手術的,恐怕不是監管不利的國有銀行體制,而是缺少政治制衡的一黨專制。

(自由亞洲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