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生物工程對生態有害無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新生6月1日訊】使用基因重組方法人工合成出新藥紅血球生長素、曾榮獲美國總統頒發國家技術勛章的著名生物科技學家林富坤(見圖,記者陳青攝),勸告人們不應對新藥的發明抱著過高期望;他對當前農業中最熱門的基因工程,也持否定的態度。
世界日報31日報導,林富坤日前對南加州的北大校友演講時表示,由於人類對基因了解和控制非常有限,目前所進行的基因生物工程,對整個生態有害無益。
林富坤在臺灣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於七0年代來美攻讀博士學位,退休前曾在目前全球最成功的生物科技公司 AMGEN INC.擔任生物醫學科學部主任,他是生物科技新藥紅血球生長素的發明者。他所發明的藥品可治療慢性腎衰竭病人的貧血癥、愛滋病人的貧血癥和非骨髓瘤癌癥病人在化療中的貧血癥。紅血球生長素去年在全求總銷售額達 56 億美元,預計五年後達 90 至 100 億美元。
林富坤指出,新藥的發展速度和效果其實非常有限,人們與其等待新藥的發明,不如在飲食、運動等方面固本,以保持健康的體質和免疫能力。
林富坤表示,基因工程開始於 1976 年,至今已有廿五、六年的歷史。目前正在研究用生物科技生產新藥的公司有 1500 多家,其中已經上市的公司有 350 家左右。但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已經被 FDA 批準的生物藥品,只有 117 種。由此看來,這些研制藥品生物科技公司的成功率,只有 25% 左右。
林富坤說,研究一種新藥平均需要費時8年到15年;要花 2 億到 5.6 億美元經費。而且西方的藥物研究,向來都是使用單一藥物的方法,即針對一特定的病因或一個影響病因的分子,研制一種新藥。因此,這些新藥僅對單因子的病患有效,如對侏儒病給予生長素治療;糖尿病給予胰島素治療。
但人類疾病中只有 2% 到 3%左右是單因子的疾病。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人們的健康以及某一病因,是受身心多方的因素影響,如太高興時會引發心臟病;腎、肺病癥以及癌癥,很多是受到悲觀、恐懼和憂郁情緒的影響;高血壓、心臟病、膽結石、腎結石等疾病,很多時候是因為吃得太好所引起。人的器官,又有互補的作用,單一藥物,有時只能治標,無法固本,會帶來許多副作用。中醫的醫藥理論,強調全身調理,固本治標,確實有彌補西醫局限性的效果。
林富坤極力推薦人們按照世界癌癥研究會所推薦的方式來飲食及運動。在飲食方面,他強調多吃蔬菜水果和谷類,少吃肉、鹽、油;每天運動半小時,一周有一小時較激烈的運動,讓身高與體重的比例,保持在 18.5 到 23 左右。
林富坤對目前農業界所進行的基因工程,也持否定態度。他指出,目前已經被批準用於農作物和植物的生物科技中,從抗蟲的玉米、棉花、防雜草的黃豆、增加不同顏色的康乃馨等,都被發現加諸於其上的基因,在自然界會跳來跳去,讓整個生態環境都會受到影響。以玉米為例,有抗蟲基因的玉米花粉,會讓一些小蟲死去,其變異的基因,甚至感染到墨西哥的原種玉米。
林富坤指出,在自然生態中,萬物本來都是相生相克,有其因果。玉米生蟲,只要加強特定的養分,蟲害就可消失;花卉本來各有不同特色,用人工將其改變,就會失去原來的本性。
而最令人擔心的是,由於人類對基因的了解和控制能力十分有限,將基因放到自然界中,無疑是用整個生態系統來做實驗,非常危險。
發稿:200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