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的崩潰——三峽工程移民遷移線的錯誤和嚴重後果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王維洛一、紅線的警告
在風景秀麗的長江三峽地區,有一條世界上最長最長的紅色警告線,這就是三峽大壩工程的“移民遷移線”,這條延伸在長江兩岸的紅線共有1千多公裏長。
如果用閻羅王的生死簿來形容這根紅線也不為過,搬遷還是不搬遷,就由這條紅線說了算。居住在這條紅線以下的人們,必須為三峽工程、為“國家的利益”作出犧牲,在限制的時間內遷家挪墳。三峽工程公布的移民113萬人,就是以這條紅線確定的。同時這條紅線也是三峽地區今後發展建設的基準點,一切建設,無論是公路、鐵路、橋梁還是工廠和住房,都要參照這根這條紅線。住在紅線以上的人們都感到慶幸,因為他們可以留在未來的“天堂”中,盡情享受三峽工程給他們帶來的經濟利益。紅線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保證,紅線以上的地區,絕對不會被三峽的庫水所淹沒,可以高枕無憂。
人人都知道這條紅線的分量,但是沒有人敢去思量,這條紅線畫得是否對。
二、紅線是如何確定的
根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報告,當長江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時、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大壩上遊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為:
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175米;
秭歸老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巴東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巫山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奉節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雲陽老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萬州: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忠縣: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豐都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29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 :175.3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83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李渡鎮:175.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裏,移民遷移線177米
(根據原全國政協委員陸欽侃先生提供的資料)
為什麼要選定海拔177米作為標準,這是在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上再加了2米高的風浪保險。這根紅線就是依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數字繪制的。在宣傳三峽工程的電視片中,人們常常看到計算機模擬模型,600多公裏長的三峽水庫中水位上升,然後到海拔175米處停住,形成一個高峽中的“平湖”。
三、紅線的錯誤
筆者在對三峽工程的研究中發現,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各個專業組報告之間矛盾百出。例如:移民組認為三峽水庫的蓄水面是個平面,從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到涪陵李渡鎮的493.9公裏的距離內,只有0.4米的水位差,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0.0081,即100公裏長度中8厘米的水位差(在自然狀態下,從重慶到宜昌的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2.3),可以說基本沒有水力坡降。而泥沙組則認為三峽水庫的蓄水面是個曲面,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0.7(為自然狀態狀態的三分之一,與上荊江的平均水力坡度接近)。泥沙組的水力坡降為100公裏長度中7米的水位差,是移民組的90倍。泥沙組采用 萬分之0.7的水力坡度,是為了論證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可以解決。而移民組采用萬分之的0.0081的水力坡度是為了減少紙面上的移民人數,有利於工程批準上馬。
用泥沙組的平均水力坡度來繪制三峽工程的移民遷移紅線,那麼移民人數就遠遠不止113萬;用移民組的水力坡度和回水線來論證三峽水庫的泥沙問題,那麼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用不了多少年就會被淤死。同一個大壩,同一個水庫,關於水庫的水力坡度和回水線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1991年國務院審查批準的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並存。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就在這個報告的基礎上批準了三峽工程的上馬。
關於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問題,筆者曾在1997年專門拜訪美國加州貝克萊分校的裏阿普德教授,他對三峽工程在泥沙和移民問題上采用不同的假設感到吃驚,他認為泥沙淤積從庫尾開始,向前後兩個方向發展,而中國認為只向前發展。按照裏阿普德教授的理論,重慶的淹沒將會比筆者預測的更加嚴重。同時筆者也與一位在美國水利公司工作的當年大學時的同窗進行了討論。他認為,筆者的觀點,20年之後將會被證實是正確的,但現在人們很難接受。從美國回來之後,筆者用書信的方式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反映這一嚴重問題,但至今沒有收到任何答復。
四、“傻瓜和瘋子”——伊文的論證方法
1998年長江發生洪水時,三峽工程的決策者們說:“要是有了三峽工程,何愁長江洪水逞兇狂。”三峽水庫在海拔145米到175米之間,有防洪庫容221億立方米。這兩個水位不是三峽水庫在任何點的水位,而是在大壩壩址處的水位。海拔145米稱為防洪限制水位,海拔175米之間稱為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根據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負責人林秉南的報告和水位調度曲線(林秉南:工程泥沙,第38頁),當三峽水庫采用防洪調度後,壩址處的水庫水位,將從145米上升到175米,這個水位將根據防洪的情況,這個水庫將保持半個月到幾個月。問題是:當三峽水庫壩址處防洪蓄水至海拔175米時,三峽水庫的水面還是一個平面嗎?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還在海拔175米嗎?壩址上遊各地的水位不會超過這177米的紅線嗎?在接受記者北明的采訪時,筆者談到了三峽水庫的防洪作用和淹沒問題,用泥沙組的平均水力坡度來計算三峽水庫淹沒,當三峽水庫利用其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發揮防洪效益,蓄水位至海拔175米時,則三峽水庫末端的重慶市(距大壩壩址600余公裏處)的淹沒水位就應該是:600公裏乘以萬分之0.7,再加 175米,等於217米。北明的采訪在“華夏文摘”1998年9月4日第388期發表之後,一位名叫伊文給華夏文摘編輯部寫了一封信,也發表在“華夏文摘”上(“華夏文摘”1998年9月11日第389期:到這裏我真的懷疑這位王水利專家的水平,怎麼竟會把重慶的水位給算錯了。照他這麼一算,重慶的水位就變成了217米,那麼重慶真的被淹得差不多了。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真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瘋子,否則怎麼會讓這樣愚蠢的工程上馬呢?只要稍有流體力學或者水力學基礎的人都知道,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庫尾及其上遊才有比降。
從伊文的來信可以得到以下幾個重要的信息:
第一:伊文認為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但這個觀點並非來自流體力學或者基礎水力學,而是來自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詩句。
第二:伊文把賭註押“在水庫的水面是平”的結論上。但他也認識到,如果水庫不是平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就十分嚴重。
第三,伊文不是用自己的腦袋想問題,而是簡單地從“中央到地方都不可能是傻瓜或瘋子”來推論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平的,三峽工程的淹沒紅線是正確的。
如果筆者沒有理解錯的話,伊文的結論可以改寫為:如果三峽水庫不僅僅只在庫尾部分存在水力坡度,而是處處都存在水力坡度,那麼“真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瘋子”。
五、汪小蓮總工程師的數據證實:從中央到地方既是傻瓜又是瘋子
問題的焦點在於:三峽水庫的水面到底是平的還是存在水力坡度?如果不是平的,水力坡度又是多少?其實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要等到2002年12月,就水落石出了。從那時起,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到2003年6月,水庫蓄水到海拔135米(稱為一期蓄水位),三峽工程的第一批發電機開始發電。在這個偉大的時刻,中國領導人一定會親臨三峽水庫出席這個盛典。此時,三峽水庫會以真實的面目予以回答。這流水,長江中滔滔向東的流水,它不會說話,千萬年來一直按照自己規律行進,無人能夠阻攔。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規律。只要三峽水庫裏的水還在流(三峽工程發電所必需的),水庫的水面就是個曲面(否則再有“排渾蓄清” 的良策也無法解決泥沙淤積問題)!水流動要克服阻力,要消耗能量,所以只有存在水位差,水才能流動!長江流水中泥沙含量大,平均每立方米的流水中有1.2公斤的泥沙(平均年輸沙量5.23億噸),要搬運這麼多泥沙經過這600多公裏的水道,難道不需要能量?
2001年11月30日,中國三峽工程日報發表了記者陳平采訪長江水利委員會庫區處汪小蓮總工程師的報告。這是中國官方機構第一次公開發表關於三峽水庫蓄水後的各地不同的水位 :
當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35米時,庫區二十年一遇(72300立方米/秒)的來水的設計回水水面線為:
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135米;
秭歸老縣城:136.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裏,水位上升1.1米)
巴東縣城:137.7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裏,水位上升2.7米)
巫山縣城:143.2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裏,水位上升8.2米)
奉節縣城:146.7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裏,水位上升11.7米)
雲陽老縣城:148.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裏,水位上升13.4米)
萬州:150.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裏,水位上升15.1米)
忠縣:154.8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裏,水位上升19.8米)
豐都縣城:157.8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29公裏,水位上升22.8米)
涪陵166.2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83公裏,水位上升米31.2米)
水庫影響末端在涪陵李渡鎮,高程為169.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裏,水位上升米34.4米)。
註:括號中的數字為作者所補充。
從2002年底到2003年六月,三峽壩址處的水位由原來的海拔60米上升到海拔135米,一個長度為500多公裏、庫容為124億立方米的三峽水庫就此形成。按庫容劃分,124億立方米的水庫,可以稱為巨型水庫,此時三峽水庫的庫容比豐滿水庫的庫容還大。伊人說:只要稍有流體力學或者水力學基礎的人都知道,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庫尾及其上遊才有比降.那麼,這時的三峽水庫的水面就必須是平的,基本沒有坡降。三峽大壩壩址處的水位是海拔135米,大壩上遊水庫各地的水位也應該是海拔135米,最多也只能升高約0.4米。
可是根據汪小蓮總工程師提供的資料,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曲面!距離三鬥坪壩址493.9公裏處的涪陵李渡鎮,水位為海拔169.4米,比135米高出34.4米,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0.7。不但水庫的尾部有水力坡降,就是水庫的中部和前部也有水力坡降,伊文先生對此如何解釋呢?
六、發瘋的紅線
在汪小蓮總工程師提供的資料中,計算水庫回水曲線的是2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三峽大壩的防洪目標是防止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洪水對長江中遊地區的危害,對三峽水庫區的防洪標準就不能采取兩種標準。
根據中國防洪設計標準,
特別重要城市:重現期在100年以上
重要城市:重現期為50到100年
中等城市:重現期20到50年。
日本和歐洲、美洲的一些國家的防洪標準為100年到500年一遇。
重慶市是中央直轄市,防洪標準起碼為100年一遇,萬州、涪陵等應按50年一遇洪水設防。如果用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來計算三峽水庫的水位,各地的水位將更高。
三峽水庫壩址處的水位從海拔60米上升到海拔135米,上升了75米。由於過水截面的增大而使流速減小,從而也使水庫的水力坡降比自然狀態要小很多。但是隨著水庫運行時間的增加,水庫中的泥沙沈積,壩址海拔90米以下處,將被泥沙淤死,過水截面又減小,使流速加大,水庫的水力坡降還會向上調整。
三峽水庫在蓄水位海拔135米處時,水庫是個曲面,那麼電視機片作為宣傳用的計算機模擬模型中,水庫水位水平上升的過程就是錯的。水庫水位再上升10米,20米,30米,水庫的水面仍然是個曲面。由於水位上升,過水截面加大,水庫的水力坡降會向下調整。考慮到上面提到的洪水流量和泥沙淤積兩個因素,可以認為,當三峽水庫在發揮防洪效益時,水庫蓄水至175米時,水庫的平均水力坡度萬分之0.7,100公裏長度中7米的水位差。屆時,這根紅線必然被三峽庫水所淹沒。
這條位於海拔177米的三峽移民紅線是錯誤的!可悲的是,這條錯誤的紅線決定了三峽移民的命運,也決定未來三峽地區發展建設的命運。
——根據三峽工程移民報告,三峽工程移民一共113萬,2002年2月初新華社報導,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付主任郭樹言說,到目前已經投資287億元人民幣,搬遷了41.8萬人,到2002年底還要遷移14.37萬。由於移民紅線的錯誤,移了56萬,起碼還有113萬移民要遷移。
——珍貴的瞿塘峽名人石刻,最近正在實行搬遷,按照水平的移民紅線,石刻將被重新鑲嵌在海拔182米以上的巖壁上,認為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75米,也絕不會淹沒石刻。但是根據汪小蓮總工程師提供的數據,奉節縣城的水位要比三峽大壩壩址處高出11.7米,當壩址處蓄水位海拔175米時,怎能保證 瞿塘峽新安裝的石刻不被庫水淹沒?
——三峽地區近年公路、橋梁建設很多,許多橋梁的標高確定在海拔185米,當三峽水庫防洪蓄水至175米,這些橋梁公路不會被水淹沒?
——這根紅線將萬州(原萬縣)一分為二,真是有人歡樂有人愁。歡樂的居民不會樂極生悲?
——為了減少移民人口和減少移民損失,涪陵城建設沿江大堤來阻擋庫水,防護堤頂標高海拔182米(陸域將回填到海拔170米)。當壩址處蓄水位海拔135米時,涪陵水位為166.2米,高出大壩處31.2.難道這道江堤,可以保全涪陵城居民的性命?
——忠縣石寶寨(重點保護文物)寨門的高度正好是海拔175米,三峽工程文物保護規劃,依據這條紅線,決定石寶寨實行原地保護,不做搬遷。忠縣石寶寨距離壩址338.3公裏,誰能喝令庫水停留在海拔175米,保證不淹這座古代建築?
——運陽縣利用建江堤來減少移民人口,開縣規劃了15片保護區,也采用築堤護地的辦法,它們的出發點都是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當實際水位高出紅線20余米時,這些江堤有何作用?
——許多三峽水庫農村移民新建住房的高程為182米(也有在180米的),這些新居住點在幾年之後,是否還需要再搬遷?
——按照三峽移民論證報告,重慶城區沒有移民,因為重慶城區的建築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上的地區,重慶高度的特征值是:朝天門碼頭的最高一級臺階的標高為海拔200米。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會議決定,三峽水庫的水位在重慶市處,絕對不可以超過海拔200米。按照汪小蓮總工程師的計算,當三峽壩址水位海拔135米時,距離三鬥坪壩址493.9公裏處的涪陵李渡鎮的高程,比壩址處高出34.4米。當三峽水庫防洪蓄水至海拔175米時,李渡鎮的高程難道就只有海拔175.4米?距壩址600多公裏的重慶市的實際水位該是多少?
當移民紅線崩潰的時候,中國面臨的是一場重大災難!伊文先生說,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真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瘋子!否則怎麼會讓這樣愚蠢的工程上馬呢?
發稿:200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