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悲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已忘記了何時起喜歡讀詩的,總之是進了初中之後的事了。詩詞的魅力在於讓人有一種對美的感性的認識。生活中正是因為有了它,月亮才不是一般的月亮,太陽才不是普通的太陽;有了它,一切都變得美好:即使是眼淚也有它的動人之處.即使創傷也有了它的美。然而——
如果我是杜子美,見到現代詩,也會說“感時花濺淚,誦時鳥驚心。”
如果我是陸放翁,讀到現代詩,也會嘆“格式雖在,神韻難托。莫!莫!莫!”
回顧一下詩歌的發展史:唐代的詩歌,內容十分廣泛:有送別友人的,有思念家人的,有評古論今的,有抒發壯志的,更有交待遺願的。這一時期的名詩很多,才華橫溢的詩人也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到了宋代,詩風漸衰而詞盛,但內容已不及詩的廣泛,大多是些傷春悲秋之作和怨婦詞,但還不乏一些充滿壯志豪情的佳作,一如岳飛的《滿江紅》,一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時期的詞人也有許多,還出現了幾對父子兵,如蘇洵,蘇軾,蘇轍,又如晏殊,晏幾道父子。元,明,清的詩詞風有所壓制,主要原因是文字獄。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前段時期,一大批熱血青年和知識分子又開始了詩歌創作,只不過內容只局限於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大抵只有徐志摩獨自“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到了當代,對祖國的熱愛幾乎全部轉移到了情人身上,有人自比作《悲傷稻草人》,有人自比作《一棵開花的樹》,還有人自比作木棉。想不通為何愛能使他們連人都不要做了。在我所知的當代詩人的詩作中,沒有涉及到愛情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的“童話詩人”顧城。
誠然,文學作為精神領域的東西,每個時代都會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內容,這種內容又是必然的,用馬克思哲學的觀點說是:時勢造就英雄,盡管詩人的產生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們所處的世界越來越多元化,於人類發展史而言,或許文學的最終作用不是表現了什麼,而是後人能從中看出這個時代所折射出來的光芒。然而,現在這數以萬計的情詩能折射出什麼光芒呢?
再回頭看詩歌教育。我國曾是一個詩教發達的國度,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詩教,他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讀詩背詩,屬對寫詩,是傳統語文教學重要的訓練內容。然而,在當代語文教學中,詩教的傳統被摒棄了,中學語文教學遠離了詩歌——入選教科書中供中學生閱讀的詩歌數量極少,選編也並不恰當——古詩不選傳世名作,現代詩不選海涅雪萊普希金不選顧城食指徐志摩不選北島海子戴望舒;閱讀教學中從不介紹一些學生應當了解的詩詞基本常識或詩歌藝術表達技巧,也沒有引導你去用心理解詩人的情感,去深入領會詩意境、詩文化,只是機械記憶多,入情吟誦少。在這種詩意放逐的情形下,語文課是蒼白的、枯燥的、令人厭惡的,是沒有語文的語文課!語文的本色是詩意,語文的活力、靈魂和生命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詩意,同時,語文的希望、語文的出路還是詩意。語文要進行語言訓練,可訓練若不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環境中進行,就變成了機械操作;語文要進行思想教育,可思想教育若不在學生的心靈感動中進行,就是赤裸裸的思想灌輸;語文要進行智力培養、人格培育,要促使學生成人、成才,可如果沒有詩意的安撫慰藉潤澤滋養,這些都將落空!所以,目前的語文教育,急切需要詩意的回歸!請問:沒有詩,如何啟發我們的靈性?沒有詩,如何激揚本真的自我?沒有詩,如何燃燒生命的激情?沒有詩,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詩意的課堂應該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毫無意義的重復,沒有令人厭惡的俗套;詩意的課堂應當時時給學生以驚喜,因為它像學生的夢想一樣繽紛多彩;詩意的課堂應當時時給學生以鼓舞,因為它從悠遠的歷史、從歷代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那裏汲取了無窮的智慧。詩意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那樣一個極富魅力的境界。然而,這樣的境界離我們又是多麼的遙遠!當今,人的詩意化和社會的詩意化越來越淡薄,甚至連語文課也那麼功利實用,這是莫大的悲哀。大眾的情趣永遠趨向膚淺、庸俗、低級,如果連語文課也不能在詩意的浸潤下給人以深刻、高尚和雅致,那麼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將何所寄托?!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在感嘆我們周圍少了許多人文關懷——連讀書都緊緊和分數聯系在一起了,又有誰會來教導學生有點人文氣質呢?人文關懷是需要人有一點看詩的心境的,時下的人,缺少的就是這種心境,現實、浮躁,自然就把世界的美給掩藏起來了。於是,我們的社會有時候就變得冷冰冰了。隨著商品社會帶來的價值沖擊,人們面對一個物質化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實際了,現實功利訴求壓倒了一切。然而,物質的富足並不必然帶來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會窒息人們的心靈——如果誰還沈浸在“吟賞煙霞”中,會被認為不正常;而說誰像個詩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種譏誚;多愁善感更是一種不合時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現代人早就沒有了“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淡遠,沒有了“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雅趣,沒有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從容,更沒有“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的胸襟,沒有“靜看蜂教誨,閑想鶴儀形”的俊逸,沒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豪情,當然也沒有“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灑脫……
朱光潛說得好:“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幹枯的。” 詩詞的閱讀能夠讓人們的頭腦、精神直至靈魂變得澄明、豐富、深刻和美好起來。只有能看詩的人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才能感受美,因此,我們——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形成階段的青少年實在應該多讀些好詩,從而培養健康積極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而且現在讀的詩歌會在你心中積澱,拓寬你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使你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冷漠,變得麻木,而會堅持自己對世界的溫柔的心。然而,事實卻又一次地悲哀!如今的青少年只有極少一部分喜歡詩詞。不喜歡,因為沒辦法喜歡!——數理化作業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哪有時間和精力從容涵詠;也沒必要喜歡——看看高考試卷中的那兩個關於古典詩詞賞析的選擇題——它們把充滿審美愉悅的詩歌欣賞搞得那麼面目可憎,讀再多的詩歌有什麼用?試卷中就那麼幾分,而且還常常是禁不住推敲,瞎蒙蒙就足以應付了。詩歌的衰落有深刻的歷史和時代原因,但是,詩心沒有理由也不應該隨著那個詩歌繁榮的時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詩經》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死,《離騷》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死,“漢樂府”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死,“建安風骨”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死,李白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死,蘇軾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死……他們應該永遠活在產生這些大師和經典的民族的後代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裏。如果說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說,那麼,青少年更應該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是誰斬斷了這個因緣?這無異於割斷了民族文化的血脈!
嗚呼,詩詞之悲,豈不亦余之悲哉!
發稿:200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