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的癖好與公正的歷史勛章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劉紹楹勃列日涅夫是個非常有特點的人,他酷愛獎章和勛章。
勃氏的這個愛好產生於何年何月,已很難考證。1964年10月他取代赫魯曉夫上臺,也享受到了赫魯曉夫風風火火的改革帶來的成果,特別是秋明地區的石油和烏連戈伊的天燃氣,出口以後換回了糧食、食品、日用工業品等等,帶動蘇聯經濟蓬勃發展。這種蘇聯歷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使勃列日涅夫樂得簡直忘乎所以;他身邊的人和經他提拔起來的官僚,肉麻地吹捧他是“當今的伊裏奇”;輿論也開始稱蘇聯人不僅生活在共產主義,而且是生活在“發達共產主義”。既然一切都已大功告成,就該歌舞升平了,該論功行賞理,該自我陶醉了。於是,以發獎章、勛章的方式頌揚自己治理下的蘇聯社會,成了勃氏工作日程中最重要的事。勃列日涅夫當政期間究竟給多少人發了多少獎章和勛章,已無法統計清楚;但可以說清楚的是,他沒少給自己發勛章,僅僅以列寧的名字命名的獎章他就得了3次,金星勛章得了19枚!翻看歷史照片,坐在主席臺上志滿意得的勃氏,胸前總是左3枚右3枚地掛著一串串的獎章和勛章。
因為對發勛章走火入魔,勃氏鬧出了不少笑話。他的警衛講了這樣一件真事:勃列日涅夫在看電視連續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時,一個護士在一旁說,劇中的偵察員伊薩耶夫是個真實的人,現在還活著,只是被人遺忘了。這一下可算是觸動了勃氏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經。他馬上讓警衛去了解伊薩耶夫的近況,如住在那裏,現在幹什麼等等。警衛說,不用去了解,沒有這個人,那是電視劇塑造的藝術形像。勃列日涅夫還是不放心,又給安德羅伯夫打電話,得到的是同樣的答案。怎麼辦?勃列日涅夫本來是想給這個伊薩耶夫發勛章的,人都沒有,勛章怎麼發?勃氏這時來了聰明勁兒,他把一枚金星勛章授給了扮演伊薩耶夫的演員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後來,這個吉洪諾夫就成了勃列日涅夫的紅人,在電臺上朗誦勃氏自我吹噓的傳記《小地》,在每年11月7日晚上政府要人參加的盛大晚會上當主持人,為勃列日涅夫歌功頌德。
從此以後,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個習慣,在家裏看電視、電影,一旦有喜歡的演員,就召喚過來,給他們頒發各種各樣的獎章、勛章。這形成了勃氏執政後期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內容之一。
作為領導,想的不是怎樣殫精竭慮幹好工作,而是養尊處優,盡情享樂,心思都放在想花花點子粉飾太平上,用獎章、勛章之類為自己歌功頌德,顯示國家的升平景象,掩飾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也掩飾自己的昏庸和無能,如此這般,不出問題才是怪事!
果然,在勃列日涅夫的放縱之下,裙帶風、官官相護、貪汙受賄、徇私舞弊、揮霍浪費、瀆職等等腐敗劣行,像臺風一樣迅速卷過,彌漫蘇聯的整個官場。有正直的共產黨人揭露這些問題,勃列日涅夫卻裝聾作啞。因為那些能大鬧天宮的人或是他的親屬,或是他的親信,或是他一手提拔的新貴,就是犯了法也沒辦法處理。腐敗組成的大網迅速發展,很快,因西伯利亞石油和天燃氣帶來的繁榮景象消沈了下來,因獲得發展而出現的光輝黯淡了下來,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又逐漸變得毫無生氣,接著是死氣沈沈。
時間一晃過去了20年,勃列日涅夫的名字仍常常出現在俄羅斯的各種場合,掛在老百姓的嘴邊,不過不是懷念、追憶,而是對他進行諷刺。說唱藝術家彼得羅相在舞臺上裝出一副臃腫不堪的樣子,嘴角歪斜,學勃列日涅夫說話:“今天--我――代表--蘇-蘇聯政府--授-授予您--勛章--”
一國元首身後被如此糟蹋,是他當年為自己、為別人頒發獎章、勛章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勃列日涅夫當年用權力和歷史開玩笑,如今社會的發展又無情地嘲弄了他。這就是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吧!
發稿:2001年12月18日
更新:2001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