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见仁见智 > 杂谈随笔

浅说“文”字背后的内涵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 金先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中间有一些符号,这些符号就是人的胸膛上画的一些“纹身”,这是在原始社会中不同部落之间打仗时为了区分敌我的标志。

“文”是指独体字,是造字之初最先出现的字,也是最基础的字;而文与文组合形成了“字”,故“字”是合体字。然后我们就可以很简单地看到,与文相关的概念便多起来了,把文字组合起来就成为了文章,各类文章形成了文学,还有人文、天文、文化、文明等等,这些概念的基础都在于这个“文”。

以“文”为最基本的元素,然后慢慢地滋生蔓延,逐渐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那么从这一点上来看,把“文”简单地视为“纹身”是不恰当的,因为“纹身”这个概念完全无法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或文明的基础元素。故我认为把“文”理解为“人”应该更恰当,因为只有人才能够承担起文字、文章、文化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使命。

一、人文

人们常说“人文”,我发现“文”似乎从来都与人相关。“文”的形态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正面形状:上面一点是头,然后有两臂,中间是人的躯干,下面还有两条腿。这说明“文”与人其实就是一体的!所以我觉得文字里就是人。人有层次,文字也有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所写下来的文字层次也不同;人的风格不同,文字的风格也不同;人的善恶有差异,文字的善恶也有差异。总之,人有的信息,文字就会带有对应的全息信息。所以,古人可以通过一个人写的字来推测他的命运。

说到人了,再啰嗦两句。 在中国古文字中,“人”这个字往往是 一个人体侧面的形象,他是一个人侧身弯曲的样子,显得萎缩、低下、卑微,这就是指的最普通的平常人。而当人展示出自己的高大威武、顶天立地的正面形象时,往往与一些高大神圣的字相关,如“大”、“天”,当然也包括“文”,这些字都是一个人正面站立、顶天立地的样子。“大”和“人”是一体的,“大”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正面形象。孟子说:“大人者,未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即是未丧失自己纯真状态的人就叫大人。“天”和“人”是一体的,“天”就是“大”上有一横,这一横是指空间,即人头顶上的高层空间,只不过在最初时,“天”字上的那一横是一个方框,说明这个空间是开着的,后来演变成一横了,说明这个空间被封闭起来了。“文”和“人”也是一体的。他们都是人的正面形象,这说明“文”应该展示出人的高境界内涵。

二、空与有

“文”与“大”的不同在于,“文”中间有一片大的区域,指人的躯干,是中空的,这也许就是特指人身上( 或胸中 )能容纳很多内涵信息。“文”在最初时人的胸中有符号,有内涵,也许这些内涵是上天有意赋予人的,是人先天带来的。但随着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越来越丰富和深沉,“文”这个字在人的胸中反而变空了,我理解或许有三方面的道理。

一是人先天被赋予的内涵消失了。人越来越堕落,人的境界越来越低,人离自己最初的来源越来越远,离创造自己的神也越来越远,某些先天的本能便消失了。

二是人应该空。诸葛亮说“静以修身”,“宁静致远”;《大学》中讲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佛教中认为定能生慧;而“慧”字本身的意义是指人扫除心上的杂尘。这些都说明了人应该空,应该放空人的思维,抛弃胸中顽固的陈见及头脑中败坏的观念,为人真正要容纳的内容腾出空间来。

三是文化和文明不是最终的、真正的目的,而是为最终的、真正的目的作铺垫的。我在读到《转法轮》中“法无定法”一节时,了解到释迦牟尼佛告诉他的弟子“我一辈子什么法都没有讲”,“所以他叫后人不要把他讲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不变的真理,那样会把后人局限在如来或者如来以下的层次中,不能向更高层次突破”。我悟到中国的老子、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耶稣等先贤和觉者们所传下的文明,也是在为人寻求最终的法理而作铺垫,以前的文明都不是最终的目地,所以“文”字显现出空的状态。

三、“文”以载道

《说文解字注》中提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蹏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里提到当年仓颉造字时根据鸟兽蹏蹏之迹而创造了“文”,鸟兽蹏蹏之迹即自然界中鸟兽的足迹,仓颉看到它们得到启发而造了文字。鸟兽的足迹仅仅是一些线索,它们并不是鸟兽本身,然而依据这些足迹却可以寻找到鸟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到,世界上的物象其实也只是一些足迹线索,并不是他们最本真的状态,但是我们却可以循着这些物象去追寻到他们最初的本真。文字的使命也是一样的,文字只是展现在人类现实空间中的一些形迹符号,但我们却可以根据文字寻找到更高层的境界。尤其是一些来自更高层的生命或觉者所留传下来的文字,其背后带有更高层次的全息信息,人能修炼到什么境界,就能看到对应境界中的信息。古人常说“文以载道”,或许这就是“文”的使命。

四、文化

这个“化”字其实也是人。 商代的“化”字像是两个侧面形象的普通人被旋转颠倒的样子,仿佛是在用“文”对人进行转化。所以我认为文化就是要用高境界的理来转化( 或教化 )人,把层次低下、卑微的人转化成孟子所说的那种“大人”——找回了自己先天纯真状态的人。《说文解文》中说:“化,敎行也”,《康熙字典》中也解释到:“以德化民曰化。”就是这个意思。

文化是要经过沉淀的,这些沉淀往往是以“文”的方式而体现的。例如中国王朝时代即将结束的清朝,在乾隆年间整理出了规模浩繁的《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收集整理。《二十四史》不仅记载人物传记,而且还记载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造字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也有此一层含义。因为人最终被转化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这或许是一种漫长的过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这些教化的因素在人的生命中、观念中和记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着、丰富着、充实着,直到最后的一刻,等待人达到最终的“化”,即实现人生命质量的飞跃,找回人真正的自我,回到最初的境界。

五、文明

《大学》中明确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熹认为,“明德”是人“所得乎天”的一种本性,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所以就昏暗封闭了。“明明德”就是要把人这种先天的本性发掘出来,让人回到最初的本真状态,即“以复其初也”。

所以我认为文明就是要回归本真的道德品性,否则就不是文明。世界上有很多繁荣的文明都因人道德的堕落而被毁灭 :如大西洲因堕落而沉入海底,庞贝因败坏而被火山掩埋, 商朝因纣王失德而被女娲抛弃,诺基亚时代的世界因道德的全面下滑而被大洪水淹没,楼兰因败坏而被风沙摧毁,索多玛城因找不出十个义人而被上帝灭掉......

《道德经》中说“自知者明”,真正的“文明”在于人对照道德标准去“自知”,即是发掘出自己的最纯真的品性,回到自己的先天本真状态。这个过程是人自动、自觉的,不是别人来强迫的。而那些堕落、败坏、反道德标准的现象就不能叫文明了,它们是反文明的,是文明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