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见仁见智 > 杂谈随笔

晚窗分得读书灯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流沙河

【明心网】昨日清明,大慈寺中茶聚,座设东廊。微雨而寒,友聚不多,顿生寥落之感。谈到诗,忽想起宋人的一首七言绝句来。诗曰: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得读书灯。
  
《千家诗》上面的,少时一读成诵,至今背得。作者是谁,倒忘记了。想起这首诗来,实与眼前景物无关。清明赏花,好些年都未去过了。不看花也活得上好,何遗憾之有哉。酒,素来不沾一滴,何用叹无。友聚不多,感到寥落,亦不足减我清淡的兴味。至于乞火读书,更与现代城市生活相去十万八千里。夜晚要看电视,没有兴趣读书。这首诗从脑内跳出来,只因为写照了古代的一个读书人,他曾经在清明节那天陪伴过我,安慰过我。
  
那是六十年代“文革”前的事了。当时我以待罪之身,在成都北郊凤凰山麓劳动改造。生活艰苦。此处有小农场,省文联的,田畴数亩,房屋一座,人员二三。我在农场种棉花,种油菜,喂猪,煮饭,皆甚努力,不敢稍有公私过犯。夜晚灯下攻读古籍,兴味盎然。场长偶尔劝导我莫再读书,但是并不禁止。有一日,他来说:“流沙河,你要争取摘帽,不要再读这些古书了。摘了帽,安个家,才是办法。这农场哪能是久留之地啊”随即抱来厚厚一叠《红旗》,这是当时中央办的政治思想月刊,放在桌上,叫我学习这个。还说要帮助我早日摘帽,使我深受感动。此后多日,有空就学《红旗》,一本接一本,枯涩如嚼纸,都忍了。只是天一黑,心就慌,挂牵着已读大半部的《说文解字段注》,总想读完。终有一夜,抛开《红旗》,溜回许段二君那里,继续钻研汉字的形音义,兴味依旧盎然不减。乡间夜静,灯下攻读,四野空寂,特别专心。加之白日劳体,大脑休闲,夜来作用,非常活跃,十分敏悟。往往多有独见心得,不免沾沾自喜,差点要说自己是天才了。
  
当时我33岁,右派帽子已戴八年。这年清明那天,我在日记本上,除记白日劳务,还记夜读书籍。有趣的是,我把这首写清明的宋诗也录入当天的日记了。尤可异者,第二年的清明又录入这首诗。那天我是怎样想的,已难查明。用现在的想法去逆推,那是“今拟”,难免失真。回头再读此诗,或能探索出一些意识活动的踪迹来吧。
  
好诗能让我们不知不觉进入其中,仿佛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反之,坏诗让我们只看见作者在那里宣传,或根本不宣传,只表一些难懂的事。这首宋诗如此清澈明晓,不但不必,也无法翻译成语体新诗。在茶座上,我才念出来,友人就懂了。诗以“无花无酒”映出冷淡生活,虽无戴帽劳改内容,亦能在形式上与我当时艰苦日月相通,故能进入其中。若作“贪花醉酒”,我便进不去了。“兴味萧然”在我那是当然。“野僧”我也像,无家无友,孤人一个。任他世人赏花饮酒,诗人独自点灯读书,不随流俗。这一丝抗世情,固小小不足道,却切合我心态,所以完全进入。何况文词有简洁之美,韵律有铿锵之美,可读可听,尤可自家娱悦。这不就是那个诗人在陪伴我吗,在安慰我吗。有古人甚多,他们夜夜灯下伴我慰我,谁能孤立我?我何必去怨怼沉江,吾友岂少也哉。书生不死,其故在此。
  
茶座上说完这一段往事,友人表示理解。回到家中,戏改此诗:“无家无友过清明,心态惶然似罪僧。白日红旗瞒场长,晚窗偷得读书灯。”忍不住独自笑,觉得好玩。没法,我油惯了,写不出好诗来,十年前就已经改行写文了。
  
翻书才知,此诗尾句有作“晚窗分得读书灯”的。晚窗才通,晓窗不通。作者王禹,已故999年了,似乎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