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历史回廊

失民心者失天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天下第一闲人

【明心网】今期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趣味性的题目。古往今来,皇朝没落,暴君昏君的下场,与人民百姓推翻政权的种种连带关系成为了我们今次的主题。

依我所见,每当一个朝代告终之前,往往早有征兆。天灾人祸,内部政权斗争,残民以自肥之官吏肆虐,奸臣弄权和君主无能等等都是国家走向灭亡的因素。正如东晋士族内争,隋炀帝之横征暴敛,唐朝有黄巢起义,元顺帝耽于逸乐和明朝长期的宦官弄权。这统统都被视为王国的致命伤,无容置疑。尽管在太平盛世之时,亦应居安思危,莫等兵临城下,岌岌可危之际才知事态严重。回想南宋末年,元朝围攻襄阳三年之久,朝廷不发援兵,贾似道还在宋度宗面前粉饰太平,而宋帝则懵然不知,仍旧整天寻欢作乐,直到襄阳沦陷后,方知为时以晚,无可奈何。

末代皇帝都有一些共通点,而最多皇帝犯及而又最致命的莫过于「失民心」三个字。从起义得天下的有汉刘邦(斩白蛇典故),明朱元璋(红巾起义)和民国孙中山(兴中会革命团)。他们都是被当时的朝廷所逼,顺天而行,发动民变。试问在快乐幸福的日子中,又有谁会拿自己的命来搞什么起义之类的东西呢?但是如果已经是死路一条,本无生计,又作别论矣!

掌握兵权之徒,往往低估了群众的能力。清宣统溥仪即位时,其父亲(阿玛)载沣从德国皇帝那里认识到,要巩固帝位,必先握紧兵权。所以他采取了一连串控制军队之措施,为求压制官民。讵料,社会动荡不定驱使百姓含泪反抗清政府,加上在西元1910年竟然发生了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严重灾荒,终于酝酿出南北各地的抢米事件。军队无法控制饥民是正常的,就连清朝国家银行亦难逃一劫。民众揭竿而起,气势可吞长江,他们抱著一个简单的观念,就是置诸死地而后生。所谓水与舟的关系,明眼人一看就知舟其实不能敌水,一石牵起千重浪,驾舟者必须以为训。

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权力,但是如果得不到民心归向,权力变相就是淫威,硬性地使人屈服,不会长久。这不正如秦朝从赢政称帝起,只历经二帝,总计十五年就覆亡了。秦始皇还以为凭自己的权威,冷漠千千万万百姓可以使秦朝享有千秋万世的基业。荒谬!他不明白开国与治国的分别,开国用兵,治国利民,历百年而不衰。

人在高处,不再明白皇宫以外民间疾苦之事。皇宫内的金银财宝,不是由全国百姓点点滴滴的银两堆积而成吗?天地间任何事皆有因由,皇帝奉天管理国家,假若他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安民安国,自然就会失去依靠,江山不保。兵均征取于民,如民不亲于国,则国无兵可用。民不富不安,何来国家经济?有多少个皇帝能了解一两银的用武之地?一两银贵在农村,贱在宫内。

假如皇帝能做到出巡不带仕卫,我说便是人气一百,所向无敌。若能爱民如子,那子又有何伤害父亲之理?其实在人民心目中,只期待有幸能生在繁华盛世的时代,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于统治者身上,只愿由一位仁君带领,走向美满之路。

可惜皇帝觉得渐渐失去民心之时,却以高压手段对付之,反而使情况越发不可收拾。风雨飘摇,暮色苍茫,人民在相对的压抑下反弹之势更加强烈,这不就解释了中国一朝一代的灭亡吗?难道真的人在高处反而不知天下事?

每当人们犯错,包括皇帝,都总是向外去找原因。农民起义,朝廷就怪农民不忠,加以剿灭,但从来都不会细想因由对错落在何方。人心不是用兵可以改变的,治标不治本乃治国大忌。治标要用上数以万计的军队,而治本却不费一兵一卒。如何平衡利害呢!

若然皇帝不怕失民心,那就等于不怕失天下。

(香港大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