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笑:从《辛德勒的名单》说起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向天笑【新生11月14日讯】1993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根据真人实事创作的传世之作《辛德勒的名单》获得第66届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历史事件。这部鸿篇巨制不但在电影艺术上到达了顶峰,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回忆和思考五十年前在欧洲大地上发生的那场迫害和大屠杀。
辛德勒原本只是一个信奉利润至上的工厂主,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使他逐渐清醒过来,他从开始为了减低成本而雇佣最便宜的犹太劳工转而有意识地大量雇佣犹太人以保护他们免遭屠杀,为此不惜付出经济上的代价甚至个人生命的风险。影片中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情节是:当运输他的女工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花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战争结束了,辛德勒在风雪中和他的一千多名犹太工人告别。有人用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
影片结束时,那些在战争中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代走近辛德勒的墓碑,放下一块块代表感激和敬意的石头……
辛德勒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最终结果看他的个人事业也可算是失败。然而后世的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记住了他在一个血腥的时代,面对一个暴虐的政权,以自己的善心和良知保护了大量犹太人的壮举。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快六十年了,历史的车轮也驶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所期待的真正的和平与安宁却仍然没有来临,对人权的践踏仍然在每时每刻地发生着,仍然有无数普通的民众仅仅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残酷的迫害。在这个时代,辛德勒的精神和六十年前一样珍贵和被苦难中的人们所期盼。
然而,我没有发现辛德勒,却读到了这样的消息:
美国著名的化妆品公司玫琳凯(Mary Kay)在中国大陆的员工被要求签署一纸协定,保证不得修炼法轮功,也不得支持法轮功。若员工拒绝签署,则强行以离职论处。至今已有几位玫琳凯雇员和销售人员因拒绝签署而被解职,有三位法轮功学员被抓,另有一位雇员因同情法轮功,在一次公司会议期间被当局扣留,目前下落不明。
我们由此可以设想有一份“玫琳凯的名单”,然而它的意义与“辛德勒的名单”却完全相反。“玫琳凯的名单”上的员工会被辞退甚至被捕,遭受更严重的迫害。而“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员工却能受到保护,甚至被从纳粹的魔掌中救回来。面对的是极其类似的国家机器对普通人的迫害,他们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小小的工厂主决定竭尽所能保护他的员工,而驰名世界的大公司则为了市场利益,一意配合当局。
历史会怎样评判他们的选择呢?
辛德勒去世后,按照犹太人的传统,他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永远为全世界的人所敬重。如今在中国发生的对法轮功学员的迫害,随着海内外法轮功学员和平理性抗争的不断深入,中国大陆民众的迅速觉醒,以及世界范围内正义之声的不断高涨,其结束也是指日可待。到那时,人们会如何看待玫琳凯这家以“神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为立业之本的公司如今对其员工的所为和那份“玫琳凯的名单”呢?玫琳凯又将如何面对自己良心的诘问呢?我想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如今当人们回忆起邱吉尔这个名字时,首先想到的是他在二战中带领英国人民抗击德国纳粹的勇气。而对于他的前任张伯伦,人们至今也无法原谅他对希特勒采取的“绥靖主义”,如果他在德国企图占领捷克的时候,不是出自暂时的利益考量默许甚至纵容,而是坚决地制止,希特勒就无法迅速坐大,以英国当时和德国的力量对比,张伯伦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他没有做到。结果给英国自己和整个欧洲带来巨大地劫难。何其相似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在两伊战争时给伊拉克提供了大量了军援,结果是伊拉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了对世界和平的极大威胁。
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国家,在面对不公正、暴力和丑恶时,不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是为了自己暂时的经济利益默许甚至实际上支持,而是以前瞻的眼光、道德的勇气和维护正义的决心去说一声“不”,那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那些受难的人们,最终自己也将免受其害。历史和现实在一遍遍的告诉人们这个道理。
也许玫琳凯应该重温一遍《辛德勒的名单》。我想当他们看到片尾处历时三个小时的黑白镜头终于出现了光明的色彩时,当他们看到走出集中营的犹太人欢呼雀跃时,他们或许会明白一切黑暗都将过去,他们或许会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
发稿:200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