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百志:唐太宗与隋炀帝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百志

隋亡唐兴乃天意

一日,明霞院的杨美人告诉炀帝:「某邑贡进的玉李,一夕数长,清阴数亩。」炀帝听了问道何故?夫人说道:「听院里的人说,空中有千百个人说道,李木当茂。等到我们去看的时候,就是这样茂盛了。」炀帝听后,就要砍掉李树。

又一日,晨光院的周美人告诉炀帝:「院中的杨梅,一夕之间忽然繁茂。」炀帝喜而问道:「杨梅之茂,能如玉李吗?」人答曰:「杨梅虽茂,终不敌玉李之盛。」炀帝听了,便到两院去看个究竟。

炀帝也看见了玉李繁茂的样子,梅与李同时结实。院妃来献二果,炀帝问道:「哪种果比较好?」院妃答道:「杨梅虽好,味颇清酸,终不如玉李之甘甜。院里的人多喜好玉李。」炀帝听后,感叹地说道:「恶梅好李,岂人情哉?天意乎!」

当时,民间流传歌谣:「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炀帝听完,连声道曰:「天启之!天启之!」后来,炀帝将崩时,扬州的一日院的杨梅都枯死了,后来炀帝果然崩於扬州。

生於忧患;死於安乐

炀帝生於天下安定、四海无事之时,而太宗则生於隋末乱世,群雄并起之际。因此,炀帝以极欲享乐为意,太宗则以天下苍生为念。

太宗少年起就带兵打仗,四面奔波。唐朝人李绰写的《尚书故实》里提到,太宗北逐乱军时,被突厥人所窘。於是亲自发箭,射退贼骑。突厥人中,有人拿著这支箭传看,皆叹服於太宗的神异(箭、弓与射距之超常)。太宗所用的一张弓与五枝箭,都藏於唐时的武库,典礼时都陈列在仪卫队之前,以耀武德。

不仅如此,太宗酷爱书法,善能写诗。寇乱稍平后,聘十八学士设立文学馆,与天策馆为手下文韬武略的两大中心,他说:「朕以武功定天下,当以文德绥海内」。即位后,更於弘文殿左侧,设置弘文馆,与文学士商议国政。

而炀帝自设西苑、造迷楼、置十六院,并广徵天下美色,以享天下之富,极天下之乐。唐人小说《迷楼记》里记载,曾有一位南楚入贡,在后庭扫除(自宫以近炀帝)的倭民-王义,劝了炀帝要珍惜圣体,清心寡欲,以道天下,不要以有限之体,而投无穷之欲。

炀帝听完觉得有理,於是在后宫房间修养,女人不得进入。二天后,炀帝很不高兴地出来,说道:「这种生活活了千万年也无用」。於是在无数宫女嫔妃的诱惑下,又开始穷奢亟欲的生活,直到真元损尽,悲歌无已,终成一代昏君。

太宗提兵入京时,看见迷楼,便说道:「此皆民膏血所为,乃命焚之。数月而火不灭。」

为君者的肚量

太宗用人无分敌我,为天下英才是用;炀帝,足为近臣侍卫所弑。太宗顺天应人,行的是君道;炀帝逆天背人,终是无道昏君。太宗所用之人,原本多为敌方之能人;而炀帝喜怒无常,终使亲信尽成反目。

炀帝十岁时,好观古今书传,至於方药、天文、地理、技艺、术数等,无不通晓。可是个性偏执又急切;阴贼刻忌,又喜好钩索人情深浅。先笼络权臣杨素,后来又深忌之。

炀帝将灭之时,回宫问王义:「天下要乱了,你怎么不先告诉我?」王义此时哭著说:「天下将乱,非一朝一夕之故。我要是先讲了,恐怕就没命了,今天也就不能站在这里了!」於是,便细说从头,一一列数天下大乱之原因。由此可知炀帝的个性,不能容物,难於纳谏,故招致败亡。

太宗以前朝之失为鉴

魏徵写的谏太宗十思疏,指出了太宗贞观之治的精神,《贞观政要》里,太宗常常以隋末之失,问诸大臣。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今日我们重新思考炀帝之亡与唐室之兴,难道不会发现我们现在是不是走向一个穷奢亟欲、逆天叛道的路上去了呢?国内之经济荣景,是以多少看不见的资源所换来的少数、短暂的表面现象,真正要能使国家得治,人民富足安康,还得人心向道,政民自束其心,其行,合而乐之。

唐朝已过千年之遥,而今我们抚镜观诸历史,不禁想起李洪志先生的一首诗〈忆长安〉:「秦川山水变,长安土下存。盛世天朝去,转眼千百春。何处寻太宗,大法度唐人。」或许,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历史,还原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莫随逆天叛道的贪权暴政,走向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