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中国经济学家不应该忽视经济学的正义性(中)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胡少江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经常面临着不同的政策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则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在社会政策选择和社会后果之间,有若干内在的、必然的运行机制。有人认为,经济学的任务只是客观地描述社会经济变化和发展的这种机制。也就是说,它的任务不是制定政策;而是告诉政策制订者不同的政策和不同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后者去选择。

从定义上看,对经济学任务的这种界定似乎非常清晰,也十分有道理。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界定从来没有被人严格遵守过。它没有被人严格遵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法被严格遵守。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的行为,人在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上的行为。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经济行为涉及许多变量。这些变量的增减、变量参与经济过程的先后顺序、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如此的纷繁复杂,从而导致出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使得任何既有的成熟的或复杂的分析工具都显得无能为力。不错,为了使得经济学的分析更加简洁、规范、准确和富有逻辑性,现代经济学运用了较多的数学分析工具。例如,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增长和动力机制等重要问题时,都较多的使用了动态优化的数学方法。但是使用微分方程来解决动态优化问题时,对变量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变量一多,方程则无法有确定的解。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最常用的方法是简化变量。这种做法使得许多变量被抽象掉。这个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便是了经济学家们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由此可见,经济学家们对经济过程进行描述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任何一个经济学模型的背后,实际上都隐含了建立模型的经济学家对社会秩序的主观理解和对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

即使是那些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学家们的对社会的主观认识,遑论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经济政策研究了。在这种情况下,硬要坚持不带价值判断,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的经济学,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便是欲盖弥彰、混淆视听了。其实,这种例子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一百八十五年以前著名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比较经济优势的贸易理论便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李嘉图在他的划时代著作《政治经济学及税收原理》一书中完整地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用来说明自由贸易的合理性。这个理论证明,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所有的产品都比另一个国家有效率,这个国家仍然都能从两国间的贸易中得到益处。这个问题的数学证明简单明了,逻辑性无懈可击。以至于一百多年后,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仍然称之为极为少有的一个没有争议的经济学命题。其实,李嘉图在阐述这一理论时,不可避免的进行了理论抽象。例如,他抽象掉了运输和其它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他刻意回避了贸易政策变化所引起的国内收入分配的变化。有人认为,这种回避恰恰反应了他的理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贸易政策的社会倾向性。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处的李嘉图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而当时风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保护农业土地主的利益,成为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的一个障碍。他大力提倡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主张的目的正是在于解除这一障碍。因此,人们无法指望他站出来清楚地说明自由贸易政策对地主和农民的负面影响。好在在一个思想和言论自由的社会,自然会有其它经济学家对任何一种自称没有价值判断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价值判断。但是这种辩论需要以承认经济学的正义性为前提。

其实,任何特定的经济学家代表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但是象今天的中国这样,如此大量的经济学家不承认经济理论和政策与特定社会利益集团的联系,甚至以经济学的中立性来为这种不承认辩护,这种现象除了说明某一特定利益集团已经在社会上占据了超垄断地位外,无法再有别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经济学家来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否则社会一定会快速走向崩溃。

(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