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中国经济学家不应该忽视经济学的正义性(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胡少江

什么是经济学正义性的基础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既简单也复杂。让我们从简单说起,那就是人们的基本价值判断,也就是人们对好和坏、对与错的基本认识。可以说,经济学的正义性是人的良知的自然延伸。譬如说,除了少数虐待狂和受虐狂以及禁欲主义者以外,人类的绝大多数都希望丰衣足食,而不希望饥寒交迫。因此,能给多数人带来丰衣足食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是正义的,而造成饿孚遍野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则是非正义的。在这种情况下,正义与非正义很容易为一般民众所识别,只要没有强力制约,他们很快会作出正义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在文化革命结束的初期,赵紫阳、万里等党内改革派提出的与毛泽东多年的荒谬举措绝然相反的农业政策能迅速得到农民的拥护,而且能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积极效果。

当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现实生活会比刚才所举的这个简单的例子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当人们面对利益相互冲突的不同社会集团的对立要求,或者面对一特定经济政策的长期效果和近期效果的相互冲突的时候,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判断会变得困难得多。

在现代社会中,有钱人通常会主张减税和减少社会福利,不赞成最低工资标准;但是,穷人则通常会主张增加政府税收和社会福利,要求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前者会以维护经济的持续和高效率发展为自己辩护,而后者会以维护当前的社会公正为自己辩护。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的正义性是否会失去根据呢?仍然不会!人类仍然可以根据基本的价值观来对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判断。比如,从一般意义上说,主张强者帮助弱者是正义的,而主张恃强凌弱则是非正义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劫富济贫,因为那样做无异于扼杀社会中最有能力的那部分人的创造性,从而无法维持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但是不难想象,如果人类处于灾荒,一部分人濒临饿死,这个时候运用富人的财富来帮助穷人就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了。当然,社会很少处于这种极端状态,但是正义的经济学应该在承认强者帮助弱者的正义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寻找社会发展的人道的最佳平衡点。那种不顾社会弱势集团利益的经济学绝对不是正义的。

让我们回到现实中的中国。二十年前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相对于毛泽东时代的极其荒谬的经济政策而言,无疑是一个进步。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对于打破那种极少数中央官僚对全社会资源的绝对垄断,对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人民私有权利的建立和发展等等无疑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政治制度仍然处在集权状态下,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极端畸形。除了少数私人企业家是靠辛苦经营或者特有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以外,政治权力成为在中国社会收敛财富的最主要的手段,社会的统治者凭借物资分配、土地和资金分配的权力以及对信息的垄断,在短短的二十年间迅速从政治统治者转变成政治统治者兼经济暴发户,他们积累财富之迅速、之不择手段,令全世界瞠目结舌。与此同时,在毛泽东时代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绝大多数中国农民,二十多年以后依然如故。工人们也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中成为输家。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显然,这种社会发展方式绝对不是正义的。由于它不是正义的,因而也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未来的社会动荡的担心便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现状的非正义性不认同的一个具体表现。

面对这种非正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正在喋喋不休地论证经济学的非道德性,另一部分人则在为政治权力对财富分配的垄断辩护,为统治者的腐败辩护。我相信,若干年后,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困境和历史的责备,中国这一代经济学家一定会为他们今天忽视经济学的正义性汗颜。

(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