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新时代的知识圣徒传――读张海迪新作《绝顶》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郭侠

说到圣徒,人们也许就会想到远古的戈壁沙漠。当落日把驼队长长的影子慢慢抹去,黑暗中只有天空的繁星和虔诚的信徒们渴求真理的眼睛。他们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疲惫不堪,在他们的身边,是先驱者的白骨,在他们的前方,是永无尽头的沙海,可他们仍然默默地前行。在他们的心灵中,仿佛有一盏不灭的指路明灯,指引着他们走向理想中的最高境界。

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圣徒只存在于古代的羊皮书卷或者莎草纸书卷中。随着近代以来实证科学的进展,人类似乎慢慢揭开了笼罩在宇宙万物上的神秘面纱,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了世界和自身;传说中那些笃信宗教,可敬可畏的圣徒形象渐渐黯淡,远去,圣徒也似乎已经变成一个尘封的名词了。

可是,读完张海迪最新的长篇小说《绝顶》,却分明看到了一群光彩夺目的圣徒形象。为了揭示科学的奥秘,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了关爱人类的生存和他们的精神处境,今天仍然有那样一群人,默默无闻地在一条仿佛永无止境的艰难道路上不懈地攀登。光华璀璨的都市在他们的眼前暗淡了,似乎变成了一片遥远的荒漠,喧闹沸腾的物质生活也离他们很远,在他们的思维中,只有用音符、细微至极的生命物质,或者被人们视为禁区和绝境的高峰构成的另一个世界。

主人公――中日友好梅里雪山考察队的中方队长肖顿河是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梅里雪山巍峨地耸立在青藏、云贵两大高原之间的冰峰雪岭之中,澜沧江和怒江像两条巨龙,夹持着卡瓦格博峰奔腾咆哮,在万丈绝壁上,剑一样的峰顶直插云霄。在冰川雪谷中,传来隆隆的雪崩……肖顿河和中日考察队员们一次次地向顶峰攀登、冲击,可又一次次被狂烈的风暴、雪崩,被难以逾越的冰壁阻止在中途。他们没有气馁,没有退缩,他们撤下来,更细致地观测,论证,准备,然后又一次攀登。就在他们离顶峰只有咫尺之遥的时候……

他们不是为了打破某项记录,创造某个奇迹,以图光耀一世;也不是为了证明人的征服能力而无谓地冒险,他们是出于对人类精神处境的深切关怀。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冰川绝壁上奋力攀援的勇士,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尸骨埋葬在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让后世的人们像仰望古代的悬棺那样景仰他们……当一个时代的精神处境已经陷入近乎癫狂喧嚣而又萎靡颓废的旋涡的时候,那些矢志不渝的攀登者是要用自己的坚韧执着、耐心和勇气,向世界昭示一种新的圣徒精神,一种至死不渝、永无止境的攀登的精神。

新时代的知识圣徒决不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只知机械地背诵经文的现代僧侣。他们都在某个专门的领域有着不同寻常的成就,他们有爱情,有生活,但是,正因为他们没有迷恋于朝朝暮暮,花前月下,他们才会有比常人更加强烈的爱的欲望,在海拔数千米高的冰峰上,爱是一种能使人疯狂,使人崩溃,也能使人爆发出溶化冰雪的神奇能量的力量。

也许张海迪这本《绝顶》写作的本身就是一次艰难的攀登,一次向海拔6300米——这条屏蔽了登山勇士生命冲击的死亡线发起的挑战。它的写作不仅是对作者知识准备的考核,精神力量和战胜疾病的意志的检验,而且,它还需要勇气突破传统和流行所圈定的话语桎梏,用一种像梅里雪山峰顶的冰雪那样纯洁的语言,一种像玛尼堆上的文字和符号那样富于神秘想象的语调,一种像高山湖泊那样宁静幽深的语境。

只有从本质上,从最一般的发展规律上认识了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相比之下,很多迄今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人生格言显得多么苍白啊!

攀登雪山的勇士们已经长眠在冰雪之下,他们的后继者还会沿着他们开辟的路线继续攀登,总有一天他们会立足于她的峰巅,任何难以抵达的峰顶上最终都会响起胜利者的喘息和欢呼,可是,正如作者所问,人类精神攀登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转自“读书论坛”,略有删改)